江苏苏州文山寺坐落在古城内著名的桃花坞地区文丞相弄内,寺院坐北朝南,东抵中街路,南临东中市,西邻阊门西街,北枕桃花河,与桃花坞大街隔河相望。现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苏州桃花坞是旧时苏州城内拥有寺庙最多的地区,但该地目前至今保存完好、仍旧正常进行合法佛事活动的也就只有文山寺了。同时,文山寺也是苏州古城内目前唯一的一座比丘尼道场。由于文山寺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加上历届住持及广大僧尼的精心护持,文山寺在苏州文化界、史学界、书画界及广大善男信女中,具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和独特的亲和力。
今日的苏州文山寺最早实际上是由原潮音庵、文山寺、云林庵三家寺庙合并而来。其中,潮音庵建于南宋,历史最为悠久。据清代杨象济《潮音庵增置屋宇记》:清嘉庆年间(1796—1821),坚持上人卓锡于潮音庵,募建大殿,三年乃成。庵当时为僧寺,礼拜《华严》,三传至住持镜如,咸丰庚申(1860)兵燹,镜如避乱吴山接引庵,卧疾多年,同治二年(1863)返回苏城,潮音庵“惟存殿宇,龙象全毁”,于是百计修复,先后整修了观音大士、韦驮、关帝等塑像,“炳蔚如昔”,又在杨象济、谢家树、唐诏、陆锡康、蒋浩曾等赞助下,广购基地,增建堂屋,添塑诸佛圣像——著名的客堂如山居,就建于该时期。同治年间,冯梦龙纂《苏州府志》时,潮音庵已录于其中。
原文山寺建于潮音庵左近。明正德十年(1515)苏州百姓为纪念文天祥,于此建忠烈祠,祭祀南宋一代忠臣、名相文天祥。嘉靖年间(1522—1566),忠烈祠迁于旧学前,本处遂改建为文山寺(因文天祥号文山故)。后来潮音庵北面又建云林庵。潮音庵“左邻文山寺,后与云林庵毗连”,一时蔚为大观。
民国五年(1916),潮音庵住持戒定圆寂,其徒心传法师接任。此时,文山寺、云林庵已日就衰落。鉴于潮音庵、文山寺等均为前代名刹,未可湮灭,心传即以1500元的代价兼并了寺后的云林庵和左邻文山寺的屋宇,并议定合并的寺庙名“文山潮音禅寺”,简称文山寺,寺庙交付比丘居住,原云林庵的比丘尼则移居于附近前小园上的法音庵。民国十四年(1925)文山潮音禅寺翻建一新,据记载,当时一共有殿宇65间之多。
1958年,文山寺改为尼众丛林,苏城三十余座尼众庵堂并于本寺,文觉法师任文山寺尼众寺院第一任住持,当时于此安居修持的尼师达40余人。“文革”开始,寺院受到冲击。
1966年秋,寺院被苏州指甲钳厂、华通电子设备厂、桃坞街道文化站、街道编织社等六个单位占用,殿宇即被占用,尼师星散,佛像被毁,法器也荡然无存。 改革开放后,逐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各寺庙也相继恢复开放。
1988年10月起,苏州指甲钳厂等六个单位相继搬出文山寺,在市区有关部门支持落实下,庙产得以归还市佛教协会。1989年4月,苏州尼众安身之所的文山寺开始重修,新建了韦驮殿、五观堂、尼众生活区,整修了大雄宝殿、藏经楼、云山无恙厅、西方三圣殿,佛像均重新装金供奉,寺院重修前后历时五年,斥资达60余万元。199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恢复开放文山寺为宗教活动场所。1991年4月8日,文山寺举行了佛像开光暨润田法师升座庆典(1994年8月1日,润田住持往生后,由照莲法师主持文山寺工作),1996年6月以文山寺下院名义开放娄门关帝庙(今伽蓝寺),1999年11月15日,照莲法师正式继任住持一职,并举行了升座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