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禅寺,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郭家坞村滴水岩。“滴水”之名源于寺中一面常年滴水的崖壁,名曰“滴水岩”。滴水岩风光独特,在西施的故乡诸暨市西南郊的陶朱山,因范蠡曾经居住此处而闻名。
滴水岩原称雨花岩,乃是如雨天曼陀罗花意,在陶朱山麓(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号陶朱公,曾居住此山而得名陶朱山),这座山上很多都是丹霞地貌,有一块很大的岩石,岩高数十米,岩面宽旷,上凸下凹。岩上杂树茂密,水田成片,每当汛期,岩缝渗水充盈,淋漓滴下,犹如雨花绽开,邑志称雨花岩。乾隆和光绪诸暨县志均有记载:雨花岩,俗呼滴水岩,城南十里。
更有堪舆师曾言,陶朱山乃诸暨龙脉气运所在,因此为了镇住此势,故于龙脉的心脏、四肢处各造寺院镇守,保一方百姓平安吉祥,而滴水禅寺正处于龙脉山势的四肢处特殊位置,于世出世间利益,皆是泽被苍生。
据县志载,诸暨县城依西南陶朱山天然障壁成形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由此得知,滴水禅寺是有诸暨县城以来最早一批寺院之一,早于诸暨其他现存古名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滴水禅寺自唐天祐年始,至明崇祯乃至清道光间,虽屡遭风霜雨雪,兵燹战乱,屡经废兴。但一直叠廓规模,香火旺盛,为县城之冠。咸丰辛酉年间战乱,庙宇方毁坏殆尽,仅存大土圣像。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善男信女各出己资,敬装神像,重整寺貌。
1993年,滴水禅寺被列为佛教保留活动场所。1994年起由九华山慧鑫法师主持寺务,并逐步建造山门、斋堂、圆通宝殿等。1997年11月举行大典落成暨佛像开光法会。
2009年,扬州鉴真佛学院明慧法师受聘住持禅寺并积极展开弘法、慈善等接引众生的教学及活动。2016年2月,禅寺于明慧法师倡导下成立滴水禅寺公益基金会。
滴水禅寺内有宝寿寺、一大会址、南海瑶池、五彩天池、地藏殿、赐寿井、赐财井等景点。
滴水禅院的大门,浑厚有力的四个隶书字,使这座小小禅院增光添色。
转轮藏灯塔
圆通宝殿
地藏殿
玉佛殿
念佛堂
除了悠久的历史底蕴外,滴水禅寺还是中共诸暨“一大”会址,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诸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滴水岩下的滴水禅院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诸暨县第一届委员会,这是浙江省召开最早的中共县级代表大会。2022年,在原址附近,建成了中共诸暨县“一大”红色教育基地。
1927年中共诸暨一大曾在此秘密开会,组成了第一届中共诸暨县委(一大会址现为德育教育基地)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第十集团军司令部曾驻于此,指挥军队抵抗侵略者。
1926年12月,钟志逸等革命人士就建立了诸暨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诸暨城区支部。随后,党组织不断壮大,先后在同山、枫桥、山下湖等地建立了5个支部,发展党员20多名。
然而,正当大革命进入高潮时,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的诸暨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党员被迫分散隐蔽到农村,由半公开改为秘密斗争。
随着外地党员陆续回到诸暨,有许多热血青年都志愿参加中国共产党。当时浙江省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派陈兆龙到诸暨整理党组织,四处联络、发展党员。
白墙黑瓦的小屋依着半山腰巨大岩石而建,屋内摆放着4张小方桌,每张4 条长凳围绕。82年前,就在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诸暨县的20多名党员代表秘密召开了中共诸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7年8月,中共诸暨临时委员会建立,当年9月底,在滴水岩召开了中共诸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20多名党员代表参加,陈兆龙主持会议。陈兆龙传达了省委关于建立中共诸暨县委的批示和当前工作方针;公推宣侠父作形势和任务报告。会议还完成了“选举产生中共诸暨县委员会,加速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发动罢市罢课、减租减息斗争和秘密进行革命宣传”四项议程。为防泄密,滴水岩成为诸暨“一大”会址,“每年‘七一’节都有许多单位到这里来进行党员党日活动,滴水岩成了后人温党史、学精神的教育基地。”
图文来源 |综合网络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