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生
“放生鱼豆腐”、“放生拖鞋”这些看起来离谱的词条近些日子却频频登上热搜,这不,又来一条——“放生矿泉水”。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确实有一套具有民族特殊印记的生命观理论。无论儒家、释家或道家,都以慈悲或仁爱提倡着一切生命平等,衍生出与“杀生”相对应的概念——“放生”。
什么是放生
放生就是看到那些被擒、被抓、被关、被杀,在惊惶失措命在垂危之际的动物,发慈悲心施以援助,将其解救释放,让它们回归自然,得到自由生存、繁衍机会的一种行为。
历史角度看放生
放生,本来是中国中原地区传统的活动,从历史记载来看,先秦时期民间就有正月初一放生的习俗。《列子·说符篇》中记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见在过节的时候放生,古代就有。儒家强调仁、爱、孝,所以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典故。道家讲究天人合一,推崇道法自然,经典《太平经》中提出了“生为第一”的说法,至少在南北朝之前,放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官方和个人行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放生活动与汉族原有的放生习俗混合在一起,放生逐渐成为一种宗教性质比较浓厚的行为。
放生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放生是救赎生命的善行,是我国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制止滥捕滥杀动物、爱护生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放生不是“放”就行了
放生行为包含了很多动物学和生态学知识,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行为,决不是“打开笼门”那么简单。
盲目放生、不恰当地放生反而是“杀生”。有的随意乱放外来物种,导致本地物种濒临灭绝;有的进行大规模、超负荷放生,破坏生态平衡;有的不顾生物习性,误将生物置于不适宜生存的环境中;或不考虑他人安全,随意乱放危险动物;不注意动物检疫,随意放生留下传播疾病的隐患。不仅不会为自己增加福报,还可能会造成破坏生态,影响他人的恶果。
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专门捕捞动物、出售供放生,放生后再捕捞的产业链。《列子·说符篇》中记载:“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从这段文字记载,反映出任何事情只要形成规律,就会形成产业,定期放生一旦形成规模,就一定会对被捕获的动物造成伤害,最终“恩不抵过”。
更有甚者,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放生矿泉水”、“放生鱼豆腐”这些怪谈,背离了“慈悲救助”、“仁爱不杀”的初衷,最终“放”掉的究竟是什么?
放生之本是慈悲
话说回来,只要世上有人在杀生,就需要有人放生。以无上智慧发菩提心,随力随分救众生一命是非常殊胜难得的。愿我们都能够学习佛菩萨慈悲喜舍,智慧放生,避免人为失误给动物造成伤害。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