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开放和包容,相比其他学派,儒家思想的经世致用特点极为明显,周公以及三代(夏、商、周)礼乐是儒家思想的先导,之后由孔子创立儒学,几千年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纵观儒学的历史发展,有低谷也有高潮。其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基本形成

二、秦始皇焚书坑儒

三、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开始系统化

四、隋唐时期,儒家“僵化”,韩愈重振儒学

五、两宋理学兴起,儒学进一步系统化

六、明朝阳明心学,儒家思想的顶峰

七、清朝时期,儒学走向滑坡

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初步形成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早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期,周公姬旦等政治家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敬宗、保民,以及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等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发端。

这个发端是高端的,理论基础比较厚实,一开始就把个人命运与祖宗、上天勾连在一起。

约五百年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他的弟子继承前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这个学派的学说一开始并不十分系统,也谈不上很精细。我们今天见到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

孔子的弟子曾子对儒家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写的《大学》对人的成才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路径:一是“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二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秦始皇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公元前221年,中华瑰宝之儒家文化面临着重大的危机。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帝国。但却要大力推行“焚书坑儒”。

公元前221年,中华瑰宝之儒家文化面临着重大的危机。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帝国。但却要大力推行“焚书坑儒”。

秦始皇时期,李斯下令将医学、占卜、《诗》、《书》等书籍全部烧掉,而这些书在民间也不准私有。

有很多儒生不接受焚书这一举措,日发讨论、逃亡,但还是被抓。

秦始皇更把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儒家文化在此刻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三、西汉时期,儒家开始系统化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西汉初年,由于连年战争,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安定人心,西汉统治者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不折腾,创造了文景之治(公元前167年-前141年)。到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前87年)时,已经是国富民强。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引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要维护国家政权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为此,董仲舒提出了两个主要思想:

第一个是“天人感应”。“君权天授”观念早在西周就已提出,他们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天子,代表天统治人间。这个学说增强皇权的合法性和神秘性,提高皇帝的权威。但是,对约束皇帝反而起到了反作用。皇帝要是乱来,大臣怎么办?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能感应的,人作恶多端,上天就会发怒。皇帝要是不好好履行自己的职责,上天就会发怒,皇帝就要反省,要下罪己诏,不然上天就会发更大的怒,灭了你。

第二个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主要是确认国家和家庭的主要关系。“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在孔孟仁义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做人的道德准则,使得对人格的要求更为健全,扎实,这五个字对后世影响巨大,至今不衰。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建立大一统的政权体系、维护长期统治十分有利,因此同意照此实行。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儒家经典成为皇帝钦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当官。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四、隋唐儒学“僵化”,韩愈重振儒学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朝当时态度是“利用与扶持儒家”。

后来,隋朝很快被唐朝取代,唐朝的文人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整理,把过去除了《乐经》之外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通通做了完整的整理和注释。

隋唐是儒、释、道齐头并进的时代。

那为何这时候的儒家文化陷入“僵化”呢?

其实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教育也随之没落,文化教育没落了,其内涵就很少被领悟。

其次,虽然唐朝非常重视儒家,但因为他们把儒家只用作“外用”来治国理政,忽视了“内圣”,也就是对于心性的涵养,于是儒家又成了僵化的产物。

再次,这个时间点,佛教更为盛行。从斥资巨大的龙门石窟,便可看出佛教之盛行。

此时,韩愈提出急需重构儒家道统、重振儒学思想,同时对佛教进行严厉的批判。

韩愈表示佛教能收服人心的原因在于讲究内在修养。因此他提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

《师说》就是韩愈所写的,中国古代第1篇论述教师的文章。这也是韩愈在这个时期对儒家的创新。

总而言之,韩愈为复兴儒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五、两宋理学兴起,儒学进一步系统化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学的大复兴是从北宋开始的。

程朱理学发端于北宋五子:周敦颐(1017年-1073年)、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的活动,并融合佛、道某些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从而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到南宋的朱熹(1130年-1200年)时,经朱熹的进一步阐述,这个理学日臻完备,史称程朱理学。

到这里,儒家思想进一步哲学化。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

1、人世有天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存在的机理,人世间只有一个天理。天理表现在具体要求上就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法则等等。

2、通过“格物”去认识天理。格物致知,通过亲身学习实践,才能认识天理。人的大脑、内心,原本是空空如也的,要想认识天理,就要通过学习实践去了解。

3、存天理、灭人欲。认识了天理,就要按照天理去办事。天理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人人都要按照天理办事,按照封建伦理纲常、法则处世,以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为标准处世。

六、明朝阳明心学,儒家思想的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心学也是理学,理学的一个分支。南宋时期,理学家陆象山把“心”作为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明朝中期名臣王阳明继承了陆象山的学说。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第一,心即理。

人的内心就已经有一个意念中的世界,具备成为完人的一切条件。

第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的。

人出生时,内心世界就已经设置好了、充满了各种潜在知识和技能,理论上讲,万事具备,具备了知一切的可能,直待用“实践”这个密码去激活它,若是没有通过实践去激活,那也等于没有知,因为不被感知就谈不上行与不行。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就是行,不知不行,不行不知。

第三,致良知。

致良知也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

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是有规律的,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良知,哪怕是罪大恶极的罪犯。良知和其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一样,需要不断激活。但良知深藏内心,被各种意念诱惑,稍不留神就会偏离良知的方向。

所以王阳明强调,要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内心不好的东西剔除出去,“存天理、去人欲”,留下良知,这个过程就叫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所以王阳明强调人人都要在事上磨练、在实践中体味真知,发现良知,以良知左右自己的行动。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中后期一直风靡,一度超过程朱理学,深刻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七、清朝时期,儒学走向滑坡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清朝满族贵族统治者一开始是不太信程朱理学那一套的,当然,他们也不懂阳明心学。

清初的满族贵族多数人不懂汉语,他们几乎都是原始的实用主义者,可以和蒙古人联姻,可以封异姓为王,可以放手任用异族人士担任要职。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帮助满族人以少数兵力迅速占领全中国,甚至收复了汉人丢失千年的西域地区,最终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大清帝国。

清朝中期以后,满族贵族日益程朱理学化,到清末鸦片战争时,朝廷上下基本上成了明朝末年的翻版。他们不肯放下身段虚心学习洋人的长处,以倭仁(蒙古族)、翁同龢为代表的朝中大臣,满脑子都是程朱理学思想,阻挠革新,反对洋务,最终把清朝葬送。好在,满族贵族比明朝崇祯皇帝中毒轻一点,他们没有去煤山上吊,而是选择了和平谢幕。

程朱理学有其精华的一面,比如爱民思想、严于律己思想,等等,有积极意义。但是,其作为治国思想体系是封闭的,落后的。

儒学支撑了华夏文明2000年的运转,其所讲究的智、信、圣、仁、义、忠,直到现在还在对我们做出影响。

直到如今,儒学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其影响力依旧存在。

或许,这个时代,又是一次吸收、创新、再成主流的沉寂期。

毕竟,传承千年的儒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半部中国文化史。

图文来源 | 综合网络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往期回顾
BREAK AWAY
城隍庙改建的千年古刹,你见过吗?
融合“儒、佛、道”三家学说,拥有众多可移动文物的佛寺,你见过吗?
神奇!千年银杏古树“显灵”,古寺因它而兴
神奇!日军战机狂轰滥炸,它却屹立不倒!
江南唯一的寺庙石窟艺术,中华佛教的发祥地——新昌大佛寺
这座佛像经三代高僧雕凿而成,历经千年巍然屹立,被誉为“江南第一大佛”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到王阳明时到达顶峰

扫码关注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