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绍兴,有一座江南家喻户晓的佛教圣地,以石窟造像为特色,有着“越国敦煌,千年古刹”的美称,寺里立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石弥勒佛像,是中国南方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
大佛寺位于绍兴市新昌县城南明街道,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隐岳寺”,后更名为“石城寺”,宋初改名为“宝相寺”,清初为“南明寺”,1925年开始被称为大佛寺。
根据《高僧传》记载,开山祖师名昙光(280—396),东晋永和初(约345)来石城栖隐坐禅,名隐岳,即佛寺雏形。同时到达石城山栖居还有高僧于法兰,建元化寺;高僧支遁建栖光寺。三个简陋的小寺院同时并存,鼎足而立。百余年后,齐梁间(494—516),凿成弥勒大佛,惊动当世,三寺合并成石城寺。
据记载,南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僧护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于是发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弥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临终前仍发誓“来生再造成此佛”。后来僧淑续凿,但也没有成功。
直到梁天监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肃伟派僧佑主持续凿工程,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
“弥勒石窟造像”经僧护、僧淑、僧祐三代僧人历时30年雕凿而成,世称“三生圣迹”,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赞曰:“不世之宝,无等之业”,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勒大佛融天竺风味与民族风格于一体,体现了南朝士大夫信仰与思辨相结合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其一席之地,范文澜先生的《中国史简编》、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及金维诺所作的《中国美术史论述》中都作了记叙。其《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传世,是新昌大佛寺大佛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中国石窟南朝宗教、造像及文学的宝贵文献。
齐永明三年(485),元化寺首建石窟,雕凿小佛千余尊,元化寺改称千佛院。今千佛石窟保存较好,计大小两窟毗连相通。大窟正中凿释加坐像一尊,右六区、左四区。
石窟共凿1020龛内1040尊。十区外侧各有胁侍菩萨一尊,高约一米,系全身浮雕像,立于覆莲圆台之上。小窟有佛35尊,分上下两列,每尊高约34厘米,宽25厘米。这些佛像朴素真实地保存着南朝造像风格,艺术水平很高,有极可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露天弥勒”头部高度9.9米,是自然山体跟人工头像的完美结合,佛像头顶蓝天、笑口常开、憨态可掬,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所以又称“佛山圣境”。
佛像盘腿而坐,袒胸露腹,右手扶在膝盖上,左手扶着一只布袋,如果光线恰当时候,连肚脐也会看到,自然形态惟妙惟肖。高约10米,连身躯通高是30米,有天下第一尊,睁眼笑弥勒的美誉。
大佛寺还有一尊巨大的卧佛像,依石窟利用原有岩体雕刻成一尊卧佛,即佛陀的涅槃吉祥卧佛,是当代洞窟艺术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亚洲第一卧佛”。
亚洲第一卧佛
卧佛面朝西方,总长37米,高9米,再现了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槃时安详、宁静、智慧圆满的情景。
般若谷景点始建于2001年2月,原为明代采石场。以石宕深窟、溪流、山林花草为载体,以汉白玉石经幢为标志,添建瀑布、地池、石阶、栈道、隧洞、地宫,连成一体,在石壁上分别以线雕、浮雕、深雕、圆雕(石窟雕刻)、彩绘,刻绘佛本生故事、四大菩萨以及早期新昌境内诸多佛教典故。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