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大火,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这是一首隐喻社会现象的歌曲,歌词中讽刺了只注重外表、没有真正才华的社会环境。通过这首歌,刀郎借喻现实社会中追求表面光鲜的现象,用罗刹国形容只注重外表、没有真正才华的社会环境。
歌词写道:“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这段歌词与《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故事同名。
其实,“罗刹”这个概念,是佛教进入中国后才有的,罗刹是什么?就是鬼的含义。而且是非常丑陋与暴戾的鬼。
有人说“罗刹国”指的是俄罗斯。清初文献对俄罗斯的记载有两种:一是俄罗斯,来自索伦土语,一是 “ 罗刹 ”,来自蒙古语。
“罗刹” 主要是蒙古人和满族人用来称呼窜入黑龙江流域,到处烧杀抢掠的哥萨克匪徒。其实《罗刹海市》中的大罗刹国不是俄罗斯。
在佛教经典中有很多 “ 罗刹国 ” 的故事。此类故事最早是在印度民间流传。后来,佛教引入我国后,在魏晋、六朝 、隋唐时期,寺庙中的僧侣已把这些佛教经典故事翻译了过来。僧人们通过寺院的 “ 俗讲 ” 传递给广大信众,灌输他们积善行德的理念。因此,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
到了蒲松龄生活的清朝初年,中原文化已经在满人中兴起,穿汉服,说汉话,吃斋念佛,求官求财,保平安颇为兴盛,罗刹国 ” 等佛经故事也在老百姓中流传开来。
从清初到民国时期所纂的各地方志中,都有大量的佛经故事,这些佛经都是由寺庙中的佛教徒翻译 、俗讲和佛画、佛曲而流入民间。
蒲松龄《聊斋志异》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其题材、情节大部分并非蒲松龄的独创 ,而是依据许许多多的笔记野史 、佚闻传说和民间故事,并结合现实而进行加工创作的。他受佛经故事的启发加以联想写出了《罗刹海市》的故事。
《罗刹海市》这个短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经商的小帅哥马骥坐船被飓风吹走,几个昼夜后,来到一个“大罗刹国”。
这个国度,完全跟中国的审美观点相反,以丑为美,愈丑就愈美。而且,这个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极为罕见,完全以长相为标准,越丑的就越能做大官,长得稍微漂亮一点的,却只能沦为底层人士。
从中国来到此地的马骥因长得异常漂亮,居然把当地人都吓着了,大家对他退避三舍,都认为他是一个妖怪,太丑了。马骥深感悲哀。不过,还是有一位见过世面的退休外交官接待了他,但也因他相貌怪异,拒绝了把他引荐给大罗刹国的国王。
有一次,马骥兴致大发,舞剑扮演黑张飞,在“小白脸”上涂上厚厚的煤炭粉末,结果效果奇佳,大家看了之后,都觉得他突然变得俊俏了很多。
于是,那位前外交官就让马骥一直扮成黑张飞,并带着他进宫面见了国王。这下可好了,国王见他很黑很丑,符合当地的审美标准,又能说会道,就封他做了一品大员。
只是好景不长,不久,国人都知道马骥是假扮成黑张飞的,不是真“美”,就又重新开始孤立他。结果,马骥受不了冷遇,毅然离开罗刹国,前往龙宫。
在龙宫里,马骥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与尊重,龙王的儿子称赞他是“中华贤士”。龙王也赞叹其“先生雄才,有光水国也!
马骥在这里才学得到认可,备受礼遇,龙王还将龙女许配给了马骥,马骥的妻子龙女不仅貌美尊贵,而且在丈夫思念人间之时,表现得通情达理,不仅爽快地放其还乡,还备上金银相送,甚至连一双儿女都替马骥养大送还,最终衣锦还乡,儿女成双。
佛教自从进入中国后,佛经故事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从演变的事实看 ,蒲松龄的《聊斋》题材既来源于佛经故事,也来源于古代的志怪笔记 。其中民间传说在全书中占很大的比例。
在佛教思想中:财、色是被鄙夷、被戒止的。在佛经《罗刹国》之类故事中,都是宣扬了这样一种佛理,财、色不可贪婪,否则或为恶鬼所食,或头戴大火轮,受大苦难。而且 ,这些贪财好色的人,都是些商人,因入海求宝而走进了罪恶的深渊,假如没有马王的普渡,就要永此不得超脱了。
图文来源 | 综合网络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书的原文有近六千字 ,我们只看开头的一段话 : “ 有一马王,名鸡户,形貌端正,身体白净” 于彼时间,阎浮提国,有五百商人,欲入大海,求觅珍宝。至其海内,忽值恶风。吹其船舫,至罗刹 国,其国多有罗刹之女,共彼商人 ,五欲自娱,已共商人生男生女,方始将彼诸商人辈,置一铁城,既安置已,变化本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