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2023年3月16日至6月15日,“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犍陀罗处于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东北,中巴两国都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


“譬若香山”出自《弥勒大成经》。弥勒菩萨在未来世成佛,他成佛的地方非常优美,“香山”就指是这样一个理想国。传说这个佛国到处弥漫着香味,而犍陀罗梵文就是由“香”和“遍及”两个词组成。在我国佛教史上,犍陀罗也指代佛教的“理想国”,而犍陀罗艺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对我国和东亚都有深刻影响。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佛教艺术品历来都被收藏界瞩目,很多佛教艺术精品也是各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本次展出203件文物,其中173件来自巴基斯坦7家博物馆。这些文物工艺精美,题材广泛,形神兼备。这些展品仅有少部分在日本和德国展出,首次大规模海外展览,是中巴两国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大批古代艺术爱好者及佛教徒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视觉盛宴,一票难求。观者不但可以近距离观摩早期的犍陀罗佛教艺术珍品,也可以真切体会到像法时代的艺术精品,如何对世人产生巨大影响。
为此,我们特选登部分展品,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介绍。希望未能亲临现场的读者可以管窥一斑,分享法喜。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香遍国

(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犍陀罗一直为不同的王朝政权所掌控,文化面貌丰富多样,犍陀罗地区的统治者由不同语言、不同族群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民族粉墨登场,由此奠定了犍陀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基础。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酒神金碗》

一般人认为这尊头像是狄俄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宇宙之子,保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对于狄俄尼索斯,人们更熟悉的是他在古罗马神话中的名字巴克斯。他不仅具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悲成为极具感召的神。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释迦牟尼佛》

塔克西拉西尔卡普遗址出土,此尊雕塑的正面描绘了佛陀初次讲法时的场景。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塔形舍利容器》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女神像》

女神垂足端坐于台座之上,面容平静,眼神平和,面部圆润饱满,体态丰盈。长裙拖地,衣褶略呈U字型,线条流畅。右手置于腿上,持丰饶之角,其身份应为诃利帝。


诃利帝是印度的财富之神,也是繁殖女神,在佛教文献中,诃利帝是王舍城的守护者,也是专门吃小孩的夜叉,因而在汉文文献中亦被意译为鬼子母。在犍陀罗出土的佛教雕塑中,诃利帝亦常与其丈夫般阇迦一起作为财神以组合形式被供奉。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哈波科拉底斯》

哈波科拉底斯是古希腊沉默和保密之神,其信仰在托勒密亚历山大城发展起来的,是古希腊人将古埃及的儿童神荷鲁斯,即每日凌晨升起的太阳神改造以后形成的新神祇。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持丰饶角女神坐像》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耳饰》

此为一只水蛭形状装饰和垂饰组合而成的金耳环。耳环上半部分是无花纹的水蛭状新月形,有扣环,水蛭上挂着一个可移动的圆环。这种做法源于古希腊,在塔克西拉首饰中很常见。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舍利函容器》

青铜材质。舍利,意思是体,即佛身体,佛陀碎身遗骨。在唐代高僧道世的《法苑珠林》中将舍利分为: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对佛陀圣物的崇拜,尤其是舍利的崇拜,是犍陀罗地区的一大特点。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持舍利盒的供养人像》

犍陀罗地区的石雕与泥塑当中,常有各式各样的供养者,有持花者、合掌者,也有持佛龛或舍利容器的人物形象。这件手持舍利容器的供养人物,为贵族装扮,男子身材粗壮,方脸庞,杏仁状的眼睛圆睁,直视前方,上下眼脸均以双线刻画,是斯瓦特地区常用的刻画手法。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帝释天》

这件帝释天作品塑造了一位蓄须的异国人物形象,是古希腊风格在犍陀罗地区的反映。人物肩上覆塔带有金属扣饰的披肩,左手持有巨大的金刚杵,注视自己的右前方,是后期犍陀罗雕刻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礼拜龙王守护的佛塔》

塔是供奉释迦牟尼佛守护的地方,也是佛的象征。犍陀罗雕塑中常有礼拜佛塔的题材。这件浮雕画面由佛塔与四位供养者构成,圆筒覆钵状的塔身上盘绕着那伽。那伽在印度文化中是生活在水中的神灵,后被纳入佛教为护法。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佛足印刻石》

用佛足印象征佛陀,是佛教早期美术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为带有若干佛教符号的一只或一对脚印形态。本件佛足印采用犍陀罗地区常见的灰色片岩雕造,装饰较为简单。左右足印中部各有一万字符,右足为顺时针旋转,左足反之。足跟部现一莲花,对应释迦牟尼在降生之时的“步步生莲”之说。两足外为二立姿供养人,均侧面向内,微微屈膝,拱举双手,呈礼敬姿态。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四面开佛龛的小佛塔》

此佛塔覆钵四面各有印度式的拱形龛,龛内有坐佛,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双手禅定印。覆钵上交错装饰鹰和花叶。

图文来源 | 深圳东山寺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往期回顾
BREAK AWAY
唐朝奉道教为国教,为何佛教盛行
一场身与心的朝圣之旅,朝礼五台山访文殊菩萨道场
“之江问道·平和报本”纪念弘一法师文化论坛在嘉兴平湖召开
弘一大师经典语录,看完你就悟了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义乌首届佛教文化节开幕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追寻佛陀之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扫码关注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