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古语云:“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这八个字, 高度概括了世人对财富的态度。财富,人人都爱。维持生计是人的根本需求,更别说财富可以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和诉求。而“取之有道”这四个字,却在西方物质文明, 贫富差距的冲击下,人心失衡,而渐渐失去了其道德约束力。大部分人认同获取财富不正当的手段最终会让人自食恶果,今学习法师的开示的《佛教的财富观》,愿与大家一同分享。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佛教是怎样看待财富的


在佛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见路边有一坛黄金,佛陀立刻对阿难说:“看,毒蛇。”阿难亦应声答道:“果然是毒蛇。”师徒俩的对话恰巧被附近一对农民父子听到,便怀着好奇心前来观看。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赶紧将黄金带回家中,以为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将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改变的确是发生了,但完全不是他们希冀的那样。当父子俩带着金子去市场兑换时,却被人告到了官府。原来,他们捡到的金子是窃贼从宫中盗出,在逃跑时弃于路旁的。他俩人赃俱获,有口难辩。这对乐极生悲的父子在临刑时,才领悟到“毒蛇”的真正含义。


类似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近年来,甚至有部分领导干部也由人民公仆沦为以权谋私的罪犯。剖析他们蜕变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金钱是如何一步步腐蚀着他们的灵魂。如不久前发生在厦门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牵涉到各级部门的工作人员达三百多人。当那些昔日地位显赫的特权阶层身陷囹圄时,想到的是什么?当他们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想到的又是什么?“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正是对金钱的贪婪导致了他们的堕落,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种种教训足以使我们警醒到:金钱虽然诱人,但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所以致命,一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是没有认识到财富背后隐藏的陷阱。


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


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以往的生活条件虽不富足,但在安贫乐道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依然能够知足常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物质文明以其巨大的冲击力,将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推向了功利社会。金钱的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地困扰着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丧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于脑后,不择手段地谋取财富。或造假卖假,以不法手段来骗取钱财;或铤而走险,以走私贩毒来牟取暴利;或以权谋私,利用工作之便来贪污受贿……当这些不法行为和金钱结合在一起时,人们往往就一叶蔽目,知法犯法,在所不辞。


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说贪、嗔、痴三毒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机,那么,使用不当的财富往往是引发它们的导火索。很多骤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赌,或是挥霍无度,结果使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这是因为财富使用不当引起的过患。


第三,是对财富的执著。据有关报道,东南亚金融风波之际,香港精神病院病人猛增。院方为治疗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拟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借此缓解他们因破产而带来的心灵创伤。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如果将积聚财富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那么一旦失去财富,就会失去整个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怎样追求财富


1、明了因果


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


佛教讲三世因果,因而对人生也要从三世因果中去认识。贯穿着三世因果的力量为业力,包括引业和满业。引业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去向:或升天享乐,或堕落地狱,或继续为人;而满业则决定了我们一生中的穷通祸福。所以说,人生的一切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为未来人生规划美好的蓝图。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命运是由自身行为所决定,就不会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会带着侥幸心理去为非作歹。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如市场需求、致富机遇等等。


2、广种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的生活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福报。福报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无论种什么都容易获得丰收,而在贫瘠的土地上,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的收获。为什么有些人事事如意?这并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赐,也不是命运的特别垂青,而是他们往昔种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对每个人来说,福报都非常重要。


收获是由播种而来,我们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三界中最胜之福田。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土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众生恩,世间生活是缘起的,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要对人类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会有感激之心;听到鸟儿鸣叫时会有欣喜之情,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


其次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在菩萨道的修行中,利他与自利是一体的。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所付出的爱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种子。这不仅能使他人获得利益,同时也能使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即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因为有佛陀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有佛法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南,有僧团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怙,我们才能在生死流转中获得真实的依靠和解脱的途径。因此,三宝对我们可谓恩同再造。我们应当以至诚的心礼敬三宝,有一分虔诚,就能获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3、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们还应重视今生的努力,因为福报必须通过相应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哪怕天上会掉下馅饼来,还需要我们伸手去捡,否则也是枉然。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部分,内因需要外缘来成就。


在今天的社会,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没有谋生技能,即使拥有福报,也像堆在仓库里的种子一样,不会发芽、开花,更遑论结果。如果我们受过专业教育,或有一门实用手艺,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能以一技之长为众生提供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经云:“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工巧明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当的技术技能,能使我们更好地创造财富。在《华严经·十地品》中,佛陀对此作了详尽说明:“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癫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馀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由此可见,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我们有福报并且努力的话,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机会,都有成功希望。


4.如法求财


前面说过,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也是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将谋生方式作为修行内容,足见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的黄金年龄几乎都是在工作中度过。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将是最大的浪费;如果有意无意地造下恶业,就更是得不偿失。


什么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为公民,我们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作为佛弟子,我们还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反之,则是必须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经中,还列举了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可叹的是,这些不法行为至今仍然存在,并继续危害着社会大众。


一、窃取他财:以抢劫、偷盗、等方式窃取他人财物,或将拾取的财物据为己有。


二、违法贪污:包括走私贩毒、倒买军火及收受贿赂、偷税漏税等等。


三、抵赖债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欠债不还,以不正当手段抵赖自己的债务;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闭或携款潜逃,从而侵吞他人财物。


四、吞没寄存:以欺骗性手段,非法占有他人寄放或委托管理的钱财。


五、欺罔共财: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伪造账目等方式,将共同财产转移到自己名下。


六、因便侵占: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损公肥私。

七、藉势苟得:利用职权替人办事,从中捞取钱财。


八、经营非法:包括漫天要价、短斤少两等不正当经营手段。


九、投机:包括造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经营方式。

十、淫业:开设赌场或色情行业以牟取暴利。


由此获得的不义之财,不仅会玷污我们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弃,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那对为黄金所害的父子一样,到付出惨重的代价时,已悔之晚矣。所以,我们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财富。


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正如佛陀告诉我们的: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忽怠;

三者当储积,以拟于空乏。

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手段,节流就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同时,我们还要勤修善业、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这几点,财富就会日益增长。


文章节选自济群法师《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往期回顾
BREAK AWAY
我们常说寺庙寺庙,寺和庙是有区别的
四大天王各有本事,你最粉谁呢?
恭迎韦陀菩萨圣诞 | 手持金刚降魔杵,护持佛法僧三宝
学佛不想要走偏,必须要有正见
为何要在佛前供花?香花供佛的功德
佛说人生无常,那如何掌控不确定的人生?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佛教如何看待钱财,看完顿悟了

扫码关注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