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禅寺
原名圣寿院,始建于东晋,鼎盛于乾隆年间(公元894年~公元898年),迄今已经有1700多年历史。古寺四面环山,翠竹满坡,幽静自然。 据明《天启慈溪县志》、清《光绪慈溪县志》载:云溪寺,始于晋,初名云溪庵,后名云溪教寺,东晋名士谢安、许询,高僧支遁等,曾驻锡于此。
云溪寺不仅是一个虔诚礼佛的佛门圣地,也拥有着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1945年4月21日,中共鄞慈县委在大隐镇召开全县党政军总结大会在云溪寺大雄宝殿召开。
古刹原貌
1945年4月,鄞慈县党政总结大会在本寺召开,在当时党政领导支持下,全寺全面修葺,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后,虽一度沉寂,但清烟缭绕,梵音尤昌。寺宇或兴废,岁月亘古悠悠,1983年,我国政府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本寺由于地处偏僻,故未能得到整修机遇,殿堂年久失修,一片衰芜迹象。
文化背景
唐光化元年(898年),里人杨鲁捐出己地为建院之所,御赐名圣寿院。 昭宗皇帝命郡守黄晟敕建“圣寿院”。 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大儒杨适为之撰《重建云溪寺记》记其盛况。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改赐广福院额。 宋时,云溪寺有常住田六十亩,山三十亩。鼎盛时,曾有殿堂楼阁十六幢,禅室七十余间,僧众达千余人。
历史遗存
清康熙皇帝赐建《广福教寺》,敕赐《大雄宝殿》《勝功德林》,广福教寺残碑及两块匾额至今保存于云溪寺。
2002年,在当地信众诚邀下,定明法师出任云溪禅寺住持,效法古德、立愿重修。 寺院坐南朝北,面对萬壑青山,依山而建,拾級而上,依次為四柱牌坊,觀音池、山門上書雲溪寺。過山門即為天王殿、後為正殿大雄寶殿。再向上為三層觀音閣,其左為藥師殿,右為地藏殿。登閣遠眺,氣象萬千,工藝也頗為精致。
云溪寺在定明法师与十方善信的护持下,效法古德、传承贤惠、兴寺安僧、立愿重修、践行复兴,目前寺院有石门碑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书楼、东西厢房、药师殿等,集殿、堂、楼、阁、寮、居、院等为一体,气宇轩昂,蔚为壮观,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佛教中国化的核心价值观,寺院共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永为本寺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