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台南县白河镇大仙寺

台湾台南县白河镇大仙寺

大仙寺位于台湾台南县白河镇仙草岩前路1号,建于清康熙年间,主祀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三宝佛祖、地藏王菩萨。大仙寺古色古香,极具古典之美,俗称旧岩(后方山腰之火山碧云寺为新岩)。大仙寺为台湾佛教九大门派之一,南台湾第一古刹。环境清幽,寺内供奉有开山法师舍利供民众瞻仰。

大仙寺的大雄宝殿是台湾极少数以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为体、日本佛寺为表的代表性寺庙,同时在正殿内保存着台湾名师包括李汉卿、潘丽水、陈应彬等人彩绘、木凋作品,特别是正殿后方的「大悲出相图」是潘丽水目前所见在各大庙宇中最大幅的彩绘图,将大悲咒裡的诸佛法相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望之生庄严之心。「文殊菩萨降魔杵偈」充满智慧与文字造诣的内容,绘在作工繁複的柱子上,是全台仅见的劝世文诗作品。

台南县白河镇大仙寺历史

白河大仙寺亦称火山大仙寺或关仔岭大仙寺,起源为清康熙40年(公元1701年)参彻禅师(生卒年不详)来此结茅定居,到第二代住持鹤龄禅师(生卒年不详)获信众捐款,才在今小山门右前方兴建佛殿。嘉庆14年(公元1809年)原寺址因当时水师提督王得禄(公元1770年-1842年),经人指点是「福穴」好风水,为厚葬其夫人,故出钱将佛寺迁建到现今大雄宝殿处。民国4年(公元1915年),大仙岩管理人亲往日本学习寺庙建筑法,返台后与第八代住持德融禅师(公元1884年-1977年)决定彷日本奈良大佛寺的规模重建,费时10年而具现今规模基础。民国74年(公元1885年)内政部公告大雄宝殿、小山门为第三级古蹟,现为台南市市定古蹟。

台南县白河镇大仙寺历史主要建筑

小山门 白河大仙寺建筑群配置表现出中式佛寺传统,入口处山门连同牌楼共有两重,第二重山门为牆门式,左右面短且屋嵴低缓,中间为三川嵴,加上边门、围牆顶的燕尾嵴和边门圆拱门,呈现视觉上的丰富层次变化,和大雄宝殿同被列为台南市定古蹟。

大雄宝殿

白河大仙寺大雄宝殿外貌彷照日本奈良大佛寺白河大仙寺大雄宝殿外貌彷照日本奈良大佛寺,屋顶为「日式屋瓦」样式,是全台保存日式屋顶结构的两座寺庙之一(另一座为新北市新庄地藏庵)。屋面是日式作法,屋内的木构造在形式上,採抬樑式与穿斗式(为中国传统建筑木架构的建筑方式)溷合使用的作法,加以彩绘具中国传统寺庙的色彩,形成以日本佛寺为表,中国寺庙传统建筑为体的中日溷合风格,这种作法在台湾的寺庙中相当少见。内部由台湾知名漳派首席大木匠陈应彬(公元1864年-1944年)及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师对场作完成。

大雄宝殿内的龙柱

朱红底绘蟠龙柱庙宇的龙柱一般均为石凋、桧木或泥塑,大仙寺大雄宝殿内的龙柱,则是朱红底绘蟠龙,此为佛寺建筑的传统作法,先在木料表面涂抹2至3道油灰,绑上麻布后,再涂2至3层灰,等灰泥阴乾,再上数层桐油,儘管手工繁複,却可获得更好的平整、防潮、防腐、防蛀和不易剥落等效果。

大悲出相图

大悲出相图白河大仙寺大雄宝殿的门神和殿后韦驮尊者后方的「大悲出相图」,皆出自曾获教育部民族艺师薪传奖的名彩绘师潘丽水(公元1914年- 1995年)之手,大悲出相图绘出大悲咒咒语中的诸佛法相,是其少见的大幅寺庙彩绘作品。

文殊菩萨降魔杵偈

文殊菩萨降魔杵偈大雄宝殿后方柱子上,有一幅由96个字所组成的「文殊菩萨降魔杵偈」劝世文诗,是出自大仙寺心元法师(生年不详-公元1969年)手笔,偈上的每个字都是以45度角的方式歪斜倒置,且直唸、横读都毫无章法可言,不明就裡的人还以为只是书法表现。但其实这96字为七言十六句诗(每7个字1句,共16句),读起来连同重複者共有112字,每一句的结尾字取其偏旁或部首,再当作下一句字首,如此反复将96字绕一圈就成为一篇精彩的劝世文。因内容颇为深奥,若无人指导,还真不易看懂。

李汉卿擂金画

李汉卿擂金画白河大仙寺正殿通樑上的擂金画,是由彩绘大师李汉卿(公元1935年- 2002年)于民国62年(公元1973年)所作,作品为「花开富贵」,将樑架点缀得五彩缤纷。

台南县白河镇大仙寺地址

台湾台南县白河镇仙草岩前路1号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