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孔庙是台湾第一座孔子庙,早在明郑时期便已创立,清朝时期一度是全台童生(在明清两朝代未进入官学的士子,无论年纪大小,都称「童生」或「儒童」)入学之所,亦称为「全台首学」,开启了台湾儒学先锋,成为培育知识分子的摇篮。门口下马碑为全台仅存4块下马碑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块,康熙26年(1687年)奉旨设立,深具浓厚正统性与官方色彩,也表现对万世师表之尊崇。
台南孔子庙建于明郑永曆19年(公元1665年),是台湾最早的文庙,清朝初期一度是全台童生入学之所,亦称为「全台首学」。明郑时期郑经採纳谘议参军陈永华(公元1634年-1680年)提议所建,建筑物採「左学右庙」方式配置,以祭祀孔子先师圣庙为主体,庙旁设置明伦堂,礼聘老师推举有才华的学子。清康熙24年(1685年)改建孔庙为台湾府学,此时孔庙东西设有两庑、北边有启圣祠,南边有櫺星门,之后又增建泮池与衙斋。康熙39年(公元1700年),整修庙宇时,新建明伦堂与龙亭库。康熙51年(公元1712年)再次整修,范围包括大成殿、启圣祠,棂星门左右改置文昌阁、土地祠,外设礼门、义路、大成坊及半月形牆垣,奠基了大致格局。
台南孔子庙格局
3百多年来,台南孔子庙历经数次重大整修,在台湾传统建筑中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为台南最完整的传统闽南建筑组群,採标准的「左学右庙」格局,前殿后阁的三合院,分三进两厢。右庙第一进为大成门,分别设立名宦祠、乡贤祠、孝子祠、节孝祠,中进是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两侧有东、西两庑奉祀81位先贤77位先儒。礼器库、乐器库,分别位在东、西庑的北边,是收藏礼乐器之处。后方有崇圣祠(原启圣祠),由18根柱子支撑的敞厅,屋顶为硬山式燕尾,祠内中央神龛供奉孔子5代祖先,两旁分别为以成书院、典籍库。左学部分设置明伦堂与文昌阁。空间格局东侧立有泮宫坊,南有泮池。外设礼门、义路、大成坊及半月形牆垣。佔地达9007平方公尺,现存建物多达15栋,是全台孔庙中建筑物最多者,优美的建筑配置引人入胜。
台南孔子庙建筑特色
泮宫坊、泮池 泮宫坊台南孔子庙有两处空间以「泮」为名,分别为「泮宫坊」、「泮池」,泮宫坊为清乾隆14年(公元1749年)建造,为彷木构造之石坊,泮池为圆形,与庭园相接的牆上嵌有「思乐泮水」石碑。早期「泮宫」代表是诸侯的学校,泮宫坊为旧时孔庙最外面出入口,日据时期开闢南门路时而分隔开来,成为今日状似两处景点之模样。
大成殿
大成殿大成殿现在的样貌,为民国66年(公元1977年)所整建,是孔子庙建筑群中层级最高者。位居合院中间,被其他建筑环绕,显见其重要性,位于高起的台基上,呈现一种崇高的意涵。前方的露台为祭孔典礼表演佾舞的场所,殿内则高悬自清朝康熙皇帝以来,除了末代皇帝溥仪以外所有元首颂扬孔子的匾额。
大成门
大成门大成门是以6根柱子支撑的木构架,每组门扇上面不绘门神,而是共设108根门钉,也不书写任何楹联,以示对孔子的敬重。
文昌阁
文昌阁文昌阁是台湾孔庙中很特殊的建筑,因传统古制中,文昌阁主祀神文昌帝君和魁星,与孔子完全无关,只因历代重视科举考试,文昌帝君和魁星相传能庇佑考生,因此才在孔庙中建文昌阁。现有文昌阁1楼为方形,2楼为圆形,3楼为八角形设计,2、3楼间有小外廊。2楼主祀文昌帝君,3楼供奉魁星爷,因此也有人亦将文昌阁称为魁星楼。
明伦堂
明伦堂是儒学讲堂最常用的名称,也就是清代府学中的教室,以「明伦」堂为名,即以教授学生明白伦常,瞭解宗法制度概念下的人际关係和儒学对社会的认知,明伦是儒学的基础,故以此为名。堂内有一块「卧碑」刻着当时明伦堂的校规条文。
以成书院
以成书院是台南孔子庙的乐局,是奠礼时负责奏乐的组织。每年9月28日至圣先师孔子诞辰,举行祭孔大典的音乐是以前流传下来的,主要有:祭孔音乐,雅乐十三音。祭孔典礼时,负责担任乐器演奏的称为乐生,演奏时,乐生们都身穿长袍马褂,表示对典礼的虔敬。
下马碑
下马碑孔庙最早未设下马牌,直至康熙26年(公元1687年)才奉旨设立于孔庙大成坊门外左右,现仅存一件下马牌。花岗石碑有满、汉文字阴刻凹入,填红色油漆,相当醒目。满文在左,汉文在右。内文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是全台孔庙中保存得最为完整、毫髮无损的下马碑。
台南孔子庙地址
台湾省台南市中西区南门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