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营口楞严寺

辽宁营口楞严寺

楞严寺全称为“楞严禅寺”,取《楞严经》之意而得名,辽南名寺之一。其鼎盛时期,和尚、居士达千人以上。位于辽宁营口市中心区新兴大街上,是辽宁省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1979年,楞严禅寺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楞严禅寺始建于1922年,1931年竣工。营口自明代发祥以来,因据有渤海、辽河之利,津、沪、闽、粤的客商渔户扬帆而至,定居营口,人烟日渐稠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辟营口为商埠,东西方列强纷至沓来,昔日的滨海渔村逐渐演变为名噪中外的水陆码头。到辛亥革命前后,营口出现了一座传播佛教教义的宣讲堂。

“文革”期间,1966年9月16日,鞍山中学生以破“四旧”为名,闯入营口楞严寺,扒了钟鼓楼的楼顶,烧毁檩香木雕佛像,砸坏泥塑、铜铸佛像。藏经楼所藏乾隆三年刻版、国内仅有两部中的一部《龙藏》720函、7200余卷,连同其他大乘经典计10000卷,以及唐代在斯里兰卡临摹的绫质佛像等珍贵经卷、文物全部被烧。

1978年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由国家拨款逐年修复楞严寺。如今,楞严寺山门上的匾额“楞严禅寺”四个大字,特请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1997年10月2日,营口楞严寺和营口市佛教协会举行营口楞严宝塔落成典礼。楞严宝塔建在楞严寺公园内,共9层,塔高61.8米,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宝塔的落成给古老的楞严禅寺新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同时,也为营口市增加了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旅游景点。

楞严寺占地面积803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共有佛殿99间,寺院呈规则长方形,南向,南北长164米,东西宽49米。寺院为三进院落,青砖围墙、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南北一线排在寺院中轴线上,两侧有钟鼓二楼。寺院内还有配殿四座立于院落两侧,布局严谨,排列有序,形成一组完整的寺院建筑群。

寺内供有西藏佛舍利一粒,倓虚法师舍利五粒,珍藏有《龙藏》、《大藏经》各一部。 藏经楼因1975年辽南地震遭受损坏,从1979年开始重建。重建后的藏经楼改为歇山式、大屋顶、四面回廊楼阁。寺院内还有配殿四座立于院落两侧,布局严谨,排列有序,形成一组完整的寺院建筑群。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