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明寺位于乌鲁木齐县板房沟照壁山下,距乌鲁木齐市市区48公里。法明寺始建于1985年,1988年基本建成。建筑占地11000平方米,其中观音殿面积100平方米;斋堂、伙房、库房占地各300平方米,两处厢房面积约1000平方米。寺内水电齐全、设备完整,此地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尤其是该寺面朝旅游胜地平西粱子山峰,雨过天晴以后。好似置身在大自然仙境之中。每逢重大法会时,拜佛人数聚增,高潮时已达5000多人。
法明寺是在一些佛教信仰信念较强的汉族人的努力倡导,经政府批准集资兴建,时任中佛协赵朴初会长为寺院所题写“法明寺”三个大字,取其“法灯长明”的寓意,故名法明寺。 寺院依山傍水,空气清新,风景秀丽。远眺法明寺,它处在蓝天白云之下,有高山作屏障,周围又与农家房舍为邻,古香古色,交相映辉,自然成趣。又加冬暖夏凉的气氛,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2013年6月,义玄法师应乌鲁木齐县民宗委、乌鲁木齐市佛教协会之礼请出任法明寺住持。主持法明寺教务工作和复建工程。 法明寺中轴线有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寺院右侧有念佛堂、云水寮(宿舍)、五观堂、旧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
法明寺的整体结构有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和后院,形成不同空间,是传统的建筑布局法。前院的中殿是元代末期建的,后院的大殿是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中殿在梁架结构方面很有特点,即使用减柱和移柱法。柱子分隔的间数少于上部梁架的间数,所以梁架不直接放在柱上,而是在内柱上置横向的大内额以承各缝梁架。殿前为了增加活动空间,又减去了两侧的两根柱子,使这部分的内额长达15米,负担了上面两排梁架。其次,使用斜梁。斜梁的下端置于斗拱上,而上阔搁于大内额上,其上置檩,节省了一条大梁。中殿这种大胆而灵活的结构方法,是元代地方建筑的一大特色。面阔9间,进深3间46椽,双檐悬山筒瓦屋顶,前檐明、次间装格子门,梢间开直棂窗,尽间及两山、后檐亦明,中开格子窗,两旁开直棂窗。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元代佛教建筑的重要遗迹。中殿虽经明清修葺,但基本布局变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