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平坝万华禅院

贵州平坝万华禅院

万华禅院位于贵州省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山上。高峰山是西南旅游胜地,奇峰耸立,怪石嵯峨。中央峰高约1000米,自北面登上山腰,进入一个小山口,中间有一块五亩大上的盆地,万华禅院便坐落其中。禅院周围群峰环绕,左边山岭突起三峰,为面壁峰、玉异峰、宝塔峰、右边山岭也有三峰,为福寿峰、天门峰、莲花峰。此地层峦叠翠,古木参天,景致十分优美。其中有号称“高峰八景”的“独印把关”、“乌鸦早朝”、“平地烟霞”、“怪石蟋龙”、“玉屏夹道”、“罗汉撞钟”、“南天门”、“金满斗”等。另有明初建文皇帝“西来面壁”石刻遗迹。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游览后,曾于他的《游记》中赞叹此处“得天独厚”。

高峰山作为佛教弘法道场,始于元末明初。据寺中碑石记载:高邮秀峰禅师,云游贵州,见此山毓秀钟灵,实为佛门宝地,遂驻锡于此。经多方募化,陆续建成一座五楹两厢的禅院。秀峰和尚请经传法,一时间信士云集,香火旺盛。永乐四年(1406年)秀峰之后,其大弟子本体接任住持,高立法幢,大开戒坛,盛况不亚于其师在世之时。

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攻入南京,篡夺帝位,建文帝化装成和尚逃出皇宫,此后一直浪迹于西南各地。永乐十七年(1420年)至高峰山,拜晤本体和尚,语甚相契。本体为其建禅台于现今题有“西来面壁”四字的悬崖之下。据传这四字即为建文帝怕书,山门外原有二人合抱的两株银杏(已毁于“文革)亦为其亲植。建文帝写有许多诗词,并著有《从亡传》一部。乾隆年间安顺进士陈凤仪来游此山,瞻仰古禅台遗址,留诗一首:“金川门启帝阁空,天下云游寄梵丛。迹困缁流防病虎,山藏古寺卧潜龙。不堪回首六宫火,最是伤心十族忠。怪得文皇无觅处,托词犹说访三丰。”

本体圆寂后,其徒觉顺住持,觉顺圆寂后由昌照住持。至成化年间(1466-1478年),万华禅院始衰。 清顺治七年(1650年),川东双桂堂自然和尚来贵州,亲睹高峰天然胜景及建文遗迹,发心修复古寺。经十方信众鼎力支持,数年间禅院落成,开堂传戒,皈依弟子千余。迨至雍乾时期,每年收入逾千石,常住百余僧,可谓盛况空前。 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乱,禅院落遭火梵,百栋殿宇变成瓦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贵阳了尘和尚应知县赵文炜之请,约集空月、原知二僧重振禅院,几年之后,万华禅院已初具规模。主要建筑有山门、接引殿、金刚楼、大雄宝殿、法堂、玉佛阁、韦驮殿、灵官堂、半山亭及两厢僧房,共46间,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宏伟,布局谨严,飞檐危阁,十分壮观。寺内供奉佛像四十余尊,另珍藏由日本所请《大藏经》一部,了尘大师精研佛理,尤擅诗词,在当时文坛颇负盛名,有《了尘文集》十本留世。

宣统元年(1909年)万华寺禅院成为十方丛林,始接纳大德。民国八年(1919年)广妙法师任禅院住持,新建藏经楼及僧舍。民国二十年(1931年)贵州省佛教会会长平刚法师推荐寺内慧海、道慧、寒竹、印法、明照等八人入“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使僧众佛理水平得以提高。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持省、定安两位高僧将丛林改为委员制,成立“贵州高峰佛学院”,邀请贵阳各寺院高僧、居士及寺内僧众举行会议,组织董事会,推举平刚为董事长,定安老和尚为副董事长,恭请中国佛教会会长。太虚任命刚从佛学院毕业的慧海法师来黔主持院务。慧海、印顺、玄哲几位法师分别任课。至1946年,川、滇、黔三省青年学僧来此就学者达五十余人。

1949年后,梵清、明轩两位和尚任住持,率十余僧众,自耕自食,农禅兼修。“文化大革命”期间,殿宇佛像被毁,僧众遭遗散。

1992年当地政府计划恢复万华禅院,礼请觉锐和尚前来主持寺务。此进的万华禅院,仅余僧人墓塔数十座,到外是断壁残垣,荆棘荒榛。觉锐法师民愿重建禅院,光复旧貌。在他的奔走宣传之下,四众弟子及有关部门慷慨解囊,大力襄助,首先修筑上山公路和祖师塔。觉锐法师不辞辛苦,每天参加劳动,指挥工程进度,监督施工质量。1995年,拟定了建设高峰山及万华禅院的十年规划。三年之内,接连建起了围墙、接引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闭关室及前后二院的两厢僧舍,新建17米高的地藏塔。左右两山的银崖峭壁上分别雕出六米高的石佛及“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等崖刻。此外,在山上还遍植杉树,绿化环境,点衬寺宇。如今的万华禅院已经面貌一新,殿阁巍峨,风景秀丽,不仅是贵州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大坝附近的一大旅游胜地。

寺内现有墓塔24座,碑刻5块,另珍藏佛经6部,舍利数十粒。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