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州龙兴寺

四川彭州龙兴寺

龙兴寺位於四川省彭州市城关北门囗,始建於东晋咸康三年(33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禅师扩建寺院,武则天天授二年(619年)更名“大云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诏号“龙兴寺”。唐武宗会昌五(845年)废寺为闲地,次年三月武宗驾崩宣宗继位,大中二年(848年)预知禅师重建龙兴寺。龙兴寺历来高僧辈出,素有“七佛胜地”,之美称,享誉西蜀。东晋时印度佛图澄禅师、梁朝志公国师、唐代悟达国师、道因禅师、五代预知禅师、宋代圆悟国师、明代智中一天国师等都会在寺内驻锡。唐、宋、元、明、清以来,龙天护佑,香火兴旺,久盛不衰。时到1949年国内解放战争後期,川、康两省高级将领剑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将军在龙兴寺藏经楼集会,宣布和平起义并通电全国,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大血战。在此期间,龙兴寺僧众搞好後勤服务、提供食宿28天,促成了起义圆满成功。龙兴寺在金国寺院中首先作出爱国爱教的表率,所以该寺不仅在四川宗教界享有盛名,而且也是著名的革命纪念胜地。

至本世纪40年代,龙兴寺占地八十多亩,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四周红墙环护,寺後假山巍峨,古木参天。该寺布局规整合理,风格古朴,走廊连接,精美典雅。龙兴寺常住僧众一百多人,是川西平地上一座规范的十方丛林,也是开期传戒的大寺。寺内藏有清末缅甸国王赠送的玉佛,印度国王赠送的舍利子、《贝页经》,日本国增送的大藏经(造些珍贵文物现存市文管所内)。

龙兴寺中最为宝卖者为舍利子宝塔,位於寺内正前方,是中国现在仅存的19座真身舍利佛塔之一,古塔有联云:“秋千古塔传阿育,五代丛林自预知”,以纪其事。宝塔始寺建晋东晋义熙二年(406年),原为天竺僧人昙摩掘义(智洗禅师)所建木结构塔,到五代预知禅师改建为密檐式砖结构塔,青砖垒砌,塔体方形,密檐17级,高35米,68角皆悬马蹄铃,是我国最古老的宝塔之一。明未清初塔体从上至下四角分裂,并坠去东北一角,1923年南半部垮塌,仅存西北一角,成为“彭州第一奇观”。迨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能海法师应彭州正乘和尚众憎众延请到龙兴寺讲经弘法,见龙兴搭残缺,於国於教不祥,倡议重修宝塔,颇得各阶层人士支持,并在龙兴寺文殊院设“重建彭州龙兴舍利塔筹备委员会,拜至21日晚10时后宝塔舍利放出佛光,22日、23日晚又连绩放光。此举惊动了城内市民,人们争先来观看舍利佛光,使四众弟子建塔信心倍增。能海上师亲赴印度,到加尔各答菩提场访取金刚佛塔样并於1948年动工,在古塔东侧建造样塔。样塔。能海上师亲率僧众到50里外山区自烧、自运青砖建搭。1949年主体完成,因故停工。“文革”後复建,1985年夏,安装铜质宝顶及装修工程。塔基15米见方,主塔高25米,四隅塔高8米,塔表龛供佛菩萨像844尊,塔内装藏经、典像、图、器等法物,精致玲珑,壮严殊胜。赵朴初会长题书塔名“龙兴舍利宝塔”,十世班禅额尔德尼为宝塔分别用汉藏文字书写“南无吉祥释迦牟尼沸”,刊刻塔基座上。该塔已列为成都市重点保护文物,而残危的龙寺塔幸存之一角於1981年因塔基开裂,已近倒塌。

为抢救祖国文物,保护佛教历史文化,完成能海上师未尽夙愿,清定、宽霖、隆连等法师倡议自筹资金,重建宝塔。1993年4月,在成都文殊院成立“四川省重建彭州龙兴舍利宝塔委员会”,得到省、市、县宗教局和各级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海内外佛门四众及社会各界的协助下,集腋或裘,历时四载宝塔告峻。现买塔高81米。四隅塔各高27米,塔座30米见方,全部钢筋混凝土浇固。塔表龛供铜铸、玉雕佛像1080尊之多,样式仿印度加尔各答塔,威镇巴蜀,雄冠神州。塔内壁及五层展室,陈列罗汉、菩萨和释迦佛应化事迹图,采用了泥塑、木刻、石雕、刺绣、贴金、彩书、唐卡等艺术表现形式,把雨千多玉米的壁面装饰得精美有序,壮严辉煌。更为可贵的是展室里还陈放了建塔挖基时掘出的数十尊中国早期石雕佛像,从像座题记上看,乃梁武帝大通五年(533年),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大周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及唐景龙元年(707年)所造,古朴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