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艺、民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成语以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特殊的故事典故表达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不少深受佛教影响。
惟我独尊:原意并非妄自尊大
惟我独尊,又作“唯我独尊”,源于“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本是称颂释迦牟尼佛是最高贵和最伟大的存在,通俗化后也用来形容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据《普曜经》《大本经》等佛经记载,相传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即释迦牟尼佛)是在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中从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胁出生的,堕地能立,周行七步,步步生莲。随后,太子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庄严宣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佛教后来称释迦牟尼佛为“世尊”,也就是“于世独尊”或“世间至尊”之意。
佛教传入中国后,该神话广为流传,“惟我独尊”也成为成语被普遍使用,但意涵却有所改变,用来形容极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狂妄。
例如,元代的《连环计》第一折中说:
“孤家看来,朝里朝外,惟我独尊,若要举事之时,那一个敢道个不字儿的!”
鲁迅也在《集外集拾遗·新的世故》中引用这条成语,说当时的文坛中存在着“天无二日,惟我独尊的酋长思想”。
其实在佛教文化里,“惟我独尊”一词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这一成语全文的具体描述,有多种记述。
《大本经》里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普曜经》的说法是:“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有些经典中则更为详细,如《长阿含经》曰:“天上天下惟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瑞应经》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修行本起经·菩萨降身品》载:“天上天下,惟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因果经》曰:“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由此可见,这里的“尊”主要是指解救苍生苦难的重大责任。
同时,佛教强调这里的“我”并非指某个个体或世俗意义上的“自己”,而是指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据《长阿含经》可知,一切诸佛出生后都会如此宣称,这是“常法”。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我”的深层含义是每个众生本具之“佛性”,是指遍一切处的本体,本自圆满清净的“真我”,亦即《涅槃经》所说的“常乐我净”之“我”。这个“我”也是佛教中最为尊贵、最为神圣的最高范畴,或称为“道”“佛性”“如来”等等,所以也常常作为参禅话头。
如《五灯会元》卷四载:“问:‘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师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赵州禅师的回答,是用法身真理遍在来暗示修禅者的心中不可有过度的拣择,即应该消除执著心和分别念。
所以,“惟我独尊”一词原意并非指狂妄自大或目中无人,而是颂扬对自我潜力的高度自信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来源丨中国民族报
原标题丨“惟我独尊:原意并非妄自尊大丨成语与佛教文化”
图片来源丨十愿百科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