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长久以来,情人节在各类节日中有较高的存在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谈及爱情与婚姻,或许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经验与心得,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那么佛教又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情人节究竟是“节”还是“劫”?佛法的智慧又能带来哪些启发?
世人对佛教修行都有一个认识的误区,以为修行必须和俗世之间划清一切界限,方能达到修行的境界。
殊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本来就在世间,完全脱离了世间的修行,就如同要寻找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一样,是根本找不到的。
许多对佛教不了解的人,认为佛教是反对婚姻和爱情的,其实并不尽然,佛教虽认为情欲是阻碍证道的障碍,但却会站在众生的立场,随顺众生,并不反对婚姻和爱情。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爱情是双向的,既然如此,如果对方不爱你,不要苦苦追求不舍。
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爱情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智慧)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大乘方便经》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为树提梵志,常修梵行,清净离欲,然被一女子钟情,贪恋不舍,树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愿,与之成婚,经十二年,还复出家,命终上生于梵天。佛言:“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华严经》卷七五释迦瞿波女自述前生曾为居士女妙德,极其爱恋行菩萨道的威德主太子(释迦佛前身),情愿为爱情受一切苦、舍弃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乐,只愿与所爱者共同修行,释迦瞿波女因此爱情,满足所愿,生多功德,偈云:
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古人说“相敬如宾”,虽是老生常谈,却是能够维系长久爱情的真正智慧。如果想避免吵架、误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断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妨以尊重的心态,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去面对、解决,心中的纠结,其实在当下都能即得化解。
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