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寺位于江西省奉新县百丈山大雄峰下,唐大历年间(766-778年)县人甘贞道创,初名“乡导庵”,后延请怀海至此住持住持,遂改名“百丈寺。”怀海住持百丈寺后,劝于佛事,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训条,整顿禅规,别创《禅门规式》,“励禅门之戒行,为一宗之洪范”。怀海每日登堂讲法,广收徒众,有“玄学之徒,四方辐辏”之说。怀海讲经,不务虚玄,唯求畅达,故听者甚众,影响颇大。
《奉新县志》(康熙版)载:“相传寺后常有青猿来听经,罢则长啸而去。”《五灯会元·洪州怀海禅师》中还记载怀海在百丈寺的一段奇遇:怀海每次登坛请经时,都有一老者混于众僧中听讲。一日怀海请经毕,众僧尽离去,唯老者迟迟不去。怀海问之,老者说:“我今并非人类,乃是野狐化身。因前生住此山时,有一通道术的人问我‘一个大修行的人,到底落因果否?’我答曰:‘不落因果。’只因错说一‘落’字,便罚我五百年生为野狐身。但我至今不悟,还请大师指点!”怀海道:“应答‘不昧因果’。”老者遂大悟,感激万分,说:“我今可以解脱,免去野狐之身了!明晨时分,还为大师为弟子收尸于山后!”翌日,僧众往山后寻找,得死狐于山岩中,怀海命以僧礼葬之。此后,人们便称狐死处为“野狐岩”,佛家由此引申称不懂禅道者为“野狐禅”怀海于唐元和九年(814年)圆寂,享寿95岁,法身葬百丈山大雄峰下百丈寺西侧的“大宝胜输塔院”。唐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李恒赠谥怀海“大智禅师”。
唐宣宗李忱为光王时,为武宗所忌,曾晦迹云游至百丈寺,并留吟《百丈山》诗而去。唐大中元年(847年)宣宗即位后,特敕赐百丈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从此百丈寺闻名全国。历代高僧如智斌、明雪、净泐、智源等都曾在此住持;历代名土如柳公权、柳宗元、罗隐、苏轼、黄庭坚、袁陟、蔡国珍、张致远、李士奇、阴镗、况思文等,都曾忘形于百丈山中,行吟于潦水岸边,留下大量的诗篇和墨宝。 唐朝时,百丈寺从于原址西北,旋被毁。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重建,张无尽作记。明洪武年间(1368-1398),香火极盛,附近禅寺林立,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清朝,百丈寺经多次整修,山门大殿,宏伟宽敞,梵宇层楼,蔚为壮观;寺后有“凌云寺”、“师表阁”依山相衬,后均被毁。清康熙年间,南昌知府叶舟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旨敕修,内府按朝延颁发的图样加以改造,花费七千余金,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率太平军驻寺十余日,佛像、僧房均被毁。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秀成率太平军经奉新,该寺再度被焚,所有经卷连同师表阁均付诸一炬。同治六年(1867年),僧清德、石兰等人化缘修理佛殿,装修佛像。今存残址,即为该次重修。1949年后,百丈寺仅存大雄宝殿及右侧的两栋客房,殿内正中的如来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东侧地藏菩萨座基。改革开放后,百丈寺又重新进行了维修,现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