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阿育王寺

浙江宁波阿育王寺

浙江宁波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阿育王山,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创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阿育王寺闻名中外,不仅因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于它有一座举世瞩目的舍利宝塔。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占地面积12.41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寺庙景观(20张)法堂(楼上藏经楼)。东、西两侧为厢房及附属建筑。天王殿七间,通面宽30.36米,通进深18.20米。三大殿均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舍利殿屋顶盖金黄琉璃瓦,内有舍利塔。寺内有二塔,一塔建于山上,俗称上塔,一塔建于山下,俗称下塔,上塔已残。下塔建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高约36米。寺内另存有唐、宋碑刻,唐石雕造像等,并设有宗教文物陈列室。1980年重修。

相传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前2世纪),在波吒利费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他还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

这19座舍利塔中,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晋会稽鄮县塔,即今浙江宁波鄞州区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宝塔。关于塔的建造过程,有许多奇异的传说。

据史载,晋义熙元年(405年),为了保护佛国珍品始建塔亭覆护。后人也有把义熙元年(405年)作为阿育王寺的创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级木浮图,并创建殿宇,初具寺庙规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兴建殿堂楼阁,并赐寺额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舍利塔

阿育王寺因为舍利宝塔的存在,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赏赐和殊遇。如北宋仁宗赵桢,曾请阿育王寺大觉禅师怀琏,在化成殿询问佛法大意,并赐颂诗17篇,留住数载。直到英宗赵曙即位,才恩准大觉禅师回山的要求,并赐诏一道,内有“凡经过小可庵院,随性住持、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等语。

大觉禅师回阿育王寺后,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阁,用以供藏仁宗的御书偈颂和英宗的手诏。宋哲宗元祐元年,苏轼撰《宸奎阁碑铭》一文,详述建阁经过。现宸奎阁已毁,《宸奎阁碑铭》尚存舍利殿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赐名“阿育王禅寺”,称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际,佛殿数度倾圯。现存寺庙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钟重修。 阿育王寺位于五乡镇宝幢鄮山分支育王山之西麓,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太康三年(282),高僧慧达求得舍利宝塔于鄮山脚下,遂于其地结庐守护,为阿育王寺之创始。南朝元嘉二年(425)、元嘉十二年(435)二次增创殿宇,寺之规模由此奠定。梁普通三年(522)赐阿育王寺额,寺之名称是时确立。 阿育王寺现占地面积12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寺内现存建筑大都为明、清时期重建、重修,纵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山门、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楼由南而北递次升高,共分四进院落,附属建筑左右对称配立,拥有殿堂楼阁、轩院杂室666间(旧说)。寺之东西各有一塔,均为元至正年间重建的仿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元塔。早在南宋元嘉元年就被列为“天下禅宗五山十刹”之第二山。1984年国务院公布阿育王寺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寺内现存较有价值的碑碣石刻、匾额、楹联为数不少,其中不乏精品的有唐范的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苏轼书“宸奎阁碑铭”、宋张九成书“妙喜泉铭”等。大雄宝殿前屋檐下有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舍利殿前上方有宋孝宗御题“妙胜之殿”,殿内栋上有宋高宗的“佛顶光明之塔”。殿后壁嵌有四块唐代石雕“风、调、雨、顺”四天王,极为珍贵。法堂左右壁上嵌有清乾隆御题诗并新定法号及位次的十六尊者石刻。藏经楼上藏有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碛砂版大藏经》等等,均为难得的珍品。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