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江实际禅寺

安徽庐江实际禅寺

实际禅寺,位于庐江县东部的冶父山东麓,距县城约9公里。 冶父山峰峦叠翠,庙宇辉煌,古迹遗存,佳传甚多。据传春秋时,铸剑之父欧冶子曾于此山铸剑,山上存有铸剑池古迹,故名冶父山。诗人讚道:“长剑欲一淬,夜寻冶父山,揽衣望奇气,直在斗牛间。” 冶父山自麓至巅凡五里许,群峰耸拔,盘旋而上,远眺江光,俯视五湖(沙湖、黄陂湖、后湖、白湖、巢湖),林峦崤密,雄俊秀丽,甲于江淮诸山。每逢大雨初霁,晴空万里,登上顶峰,上有浮云紫雾,下则群峦叠翠,蔚成“冶父晴岚”,旧为庐江县八景之一。1992年,冶父山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实际禅寺,为唐代伏虎禅师创建,历史悠久,梵宫宏伟,甲于江淮,素有“江北小九华”之称。 伏虎禅师(公元849—903年),俗姓厉,庐江黄屯镇人,道行高洁,禅理圆融,声振朝野。光化元年(898)初,唐昭宗赐号“孝慈伏虎禅师”,敕建冶父寺于冶父山南麓,建有天王殿、毗卢殿、方丈室、藏经楼等,房屋二百馀间,共占地十馀亩,山场一千五百亩,租田八百石(一石为六亩三分)。天复二年(902年)开毗尼法坛,戒子八百馀众,号称千僧,成为江淮闻名的十方丛林。 至宋初,太祖赐额曰“实际禅寺”, 敕建的大雄宝殿高五丈,上悬铎,下布砖,殿寮宏敞,楼阁参差;另有藏经楼、弥勒殿、山门、禅堂、戒堂、云水堂、客堂、香积厨等,蔚成规模。

宋仁宗景右年间(1034——1038年),礼请道川禅师住持,寺址从冶父山南麓迁至东麓(即今址),改建大刹。寺内供奉西方三圣、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圣像500馀尊,精雕细刻的龙凤、花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然实际禅寺千馀年来命运多舛,几经兵乱,屡废屡兴,阅尽沧桑兴衰,已成为庐江历史文化与佛法传承的见证。元明两朝,为住持正法,代代相承,披荆斩棘重修实际禅寺的高僧分别有:元世祖至元年间,通元、无隐禅师;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无闻聪禅师;明代永乐年间,兴智、大灵禅师;弘治年间,僧方珍、明善等。

清顺治四年(1647年),在县令周迓祚及县绅名流的启请下,前明进士、著名诗僧星朗禅师住持本寺,百废俱兴,号称中兴,二百年间屡加修葺,增建石廊及禅堂,依佛教典立三道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牆高三丈,绚丽非常,时称“大江南北,祖庭山门之最胜者”。 咸丰丁巳 (1857年),寺遭兵燹。光绪四年(1878),僧如亭、能持、文华募化,并得邑绅吴长庆助资,修建斋堂一间,寮房十馀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常明禅师重修大殿,民国六年建毗卢殿。抗战期间,部份寮房被日军飞机炸毁。解放后,实际禅寺尚有房屋四十馀间,僧人法务活动正常开展。1953年先后被改为农场、苗圃、林场,大殿坍塌,僧众离散。

1988—1989年,当地群众发起,集资修缮天王殿、山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为题写天王殿匾额。一九九三年,根据中央落实宗教政策精神,县委、县政府决定礼请上满下成老和尚为住持,恢复古刹实际禅寺,现已竣工,佛灯续明。重建后的实际禅寺金碧辉煌,大雄宝殿长26米,宽21米,高10米,藏经楼巍峨耸立,两胁之华严讲堂、书院如鸟二翼,相辅相依,气势恢宏。2000年11月,实际禅寺被定为省级重点寺院;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5月下旬,一代高僧上淨下空老法师回到阔别五十年的故乡,23日应邀位临实际禅寺,开示佛弟子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弘扬佛法,淨化人心,与会僧俗五百馀众深得法益,实为二十世纪末冶父山又一盛事。2007年底,淨空老法师在各界盛情相邀下,回实际禅寺常住,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2008年3月25日,为祈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化解灾难、淨化人心,淨老和尚复倡议发起百七护国息灾三时繫念法会,并坚持至今。

今日的实际禅寺,在各级政府与十方信众大力支持下,誓愿荷担如来家业,回归佛陀教育,弘法不辍,佛声朗朗,千年古刹,重焕生机,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淨土宗专修道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