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一位00后小伙因改名一事成为网络焦点。小伙本名朱云飞,因觉得普通且重名率高,在2024年5月将名字改为“朱雀玄武”。之后又觉得“朱雀玄武”不够霸气,便追加“敕令”二字,更名为“朱雀玄武敕令”。

新名字虽独特,却也带来诸多不便,他时常被怀疑证件造假,很多时候需要额外证明身份。加上不够霸气,决定再次改名为“周天紫薇大帝”。
目前,他更改姓名的申请已被公安机关受理,但最终结果还需等待审核,看是否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
此事件引发网友广泛讨论。有网友调侃:“这是准备开启修仙之路?下一个是不是要改成元始天尊?”也有网友表示理解,认为年轻人追求个性无可厚非 ,只要不违反法律,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字。
一个好的名字还是很重要的,毕竟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但我们真的能随心所欲改名吗?今天小编就从传统道教文化取名的角度来跟大家唠一唠这个事儿。

在玄学文化中,认为一个好的名字是可以起到改善运势以及命格的效果。这也是为何很多艺人都会在出道之后选择一个艺名,亦或者是直接改名,确保自己未来的发展顺利。
道教命名文化植根于“道法自然”的哲学体系。认为姓名不仅是个人标识,更是与天地能量共振的媒介。如《周易参同契》所述,姓名中的五行属性需与命理相合,方能“天人相应”。
在朱先生改名这件事中,“朱雀玄武”源自道教四象体系。朱雀与玄武分别代表南方火神与北方水神,是道教星宿崇拜与自然力量的象征。而新申请的“周天紫薇大帝”指向道教“四御”之一的紫微北极大帝。作为统御星辰、掌管自然秩序的最高神祇之一,紫薇大帝在道教体系中地位仅次于三清,其名讳常以“秘讳”。
朱先生将名字改为道教神灵同名,显然是犯了忌讳的。
将神明名讳降格为个人姓名,触碰了道教“名讳禁忌”的核心戒律。《太上感应篇》明确警示“窃神名者削其福禄”,《北斗经》更强调“凡俗称圣号,必遭天责”。
道教信仰认为,凡人若直接使用神名,可能因“命格不足”而招致反噬,这也解释了部分网友“名字太大恐难承受”的担忧。
道教将姓名视为与天地沟通的符篆。《北斗延生经》记载,人的姓名与星斗运转息息相关,北斗真君 “司命禄籍,判人善恶”。这种观念衍生出 “讳字” 制度:神仙名讳需以特殊符号书写,凡人不得直呼。如唐代避 “玄” 字讳,将 “玄武” 改为 “真武”,《道德经》”玄之又玄” 改为 “元之又元”。朱云飞使用 “敕令” 等符咒元素,实际上是对道教符号的世俗化挪用。
道教命名遵循“名实相副”的宇宙观。《云笈七签》指出:“名不正则气不顺,字不谐则运不通”。“朱雀玄武”本为四象中的对立属性(火与水),强行组合已违背五行生克平衡;叠加“敕令”形成三重镇压之势,更造成命理气场的过刚易折。再改“紫薇大帝”则形成“德不配位”的能量反噬,正如《黄庭经》所言:“妄称至尊者,泥丸闭塞,真气不流”。
更何况,道教对万事万物都主张“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过度追求某一极端必将招致反噬。命名应“不可过大亦不可过贱”的中道原则。
道教强调“修名不如修德”,真正的“霸气”源自内在修为,而非外在名号。

在中华文明的基因里,姓名从来不是简单的身份标识,而是承载着天人之际的宇宙观、伦理秩序的建构术和个体命运的密码本。这种神圣性在儒家、道家、民间信仰中形成三重维度:
儒家认为 “名不正则言不顺” 的训诫,朱熹所言:” 名者,实之宾也。”名字需与德行匹配,方能” 名实相副 “。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姓名与命运紧密相连。《礼记・曲礼》规定 “名字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避免触犯自然神灵。福建闽国时期,帝王改名多取生僻字,既彰显尊贵又便于避讳。这种禁忌在当代仍有遗存:2022 年济南 “北雁云依” 案中,法院以 “违背公序良俗” 驳回自创姓氏申请,强调姓名需传承文化传统。
所以各位小伙伴们,下次取名的时候,要是要多考虑一番再做决定。既然喜欢传统文化,那就更应该做到尊重传统文化不是?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