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北京东城区举办“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发表讲话时提到,他曾向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讲解故宫的“三原色”道理,但发现特朗普没有听懂。

单霁翔在讲解中提到,故宫的红墙、黄瓦和蓝天构成了三原色,这三种颜色可以调配出世界上任何色彩。他借此比喻,世界应该是绚丽多彩的,不能是单一色彩的。每个民族都有值得骄傲的历史和向往的未来,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故宫所传达的理念。
然而只有三百年历史的美国显然很难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特朗普在听到“三原色”理论时“一脸懵圈”,甚至误以为故宫色彩仅有“红黄蓝”的直观呈现,未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隐喻。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红墙黄瓦”不仅是美学设计,更暗含“三原色哲学”——红色象征吉祥与权力,黄色代表皇权与大地,而蓝天则寓意“天人合一”。
故宫的“红墙、黄瓦、蓝天”三原色体系,不仅是建筑美学的视觉表达,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思想、礼制伦理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符号。这三种颜色承载着儒释道思想的交融与碰撞,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色彩叙事。


《周礼·考工记》载:“丹楹刻桷,天子之庙饰。”朱红色自周代起即为最高等级礼制色,其原料朱砂(硫化汞)的稳定性,暗合儒家“礼不可易”的永恒追求。故宫6000米红墙如血脉般环绕宫城,恰似《礼记》所言“礼者,天地之序也”的空间具象。
儒家以“正色”确立等级秩序:红为君,青为臣,白为民。明代《大明会典》严令“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禁用斗栱彩画”,红墙成为区分“天子-庶民”的视觉界碑。这种色彩专制主义,实为“君君臣臣”伦理的物化延伸。
朱红与火、阳、生同构。《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红墙在冬至日最长阴影与夏至日最烈光照间的色彩变幻,暗含儒家“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意识。
对应礼制中的尊贵地位。周代章服以朱红为尊,儒家将其视为“正色之首”,《周礼》中强调“画缋之事杂五色”,红色成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黄色属土,位居五行中央,故宫三大殿以黄瓦覆顶,践行《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中道观。太和殿藻井中心的轩辕镜,与黄瓦构成“天圆地方”的嵌套结构,恰是道家“执两用中”思维的建筑表达。
《华严经》称转轮圣王“身作金色,普照十方”,明清帝王以黄瓦昭示“人间佛陀”身份。乾隆帝于雨花阁顶层设密宗坛城,黄琉璃顶与鎏金铜瓦交融,将藏传佛教“即身成佛”理念植入宫阙。
黄琉璃釉料需经“三昧真火”(1280℃窑温)烧制,暗合禅宗“烈焰中栽莲”的修行观。釉面冰裂纹的“不完美性”,恰是道家“大成若缺”与佛家“无常观”的殊途同归。


天坛祈年殿三重蓝瓦,对应《周易》“三才之道”。《庄子》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故宫宁寿宫蓝绿彩画中的仙鹤祥云纹,皆是以“天色”提醒帝王“人法地,地法天”的终极秩序。
御花园绛雪轩的蓝釉琉璃饰,原料取自阿富汗青金石。这种“西来之色”被赋予东方语义,与太湖石、古柏共同营造“一池三山”的道教仙境,实践了《淮南子》“宇宙生气”的元气论。
太和殿基座栏板的海水江崖纹,蓝白相间喻“阴阳激荡”。此设计源自道教《度人经》“溟涬大梵,寥廓无光”的宇宙创生想象,将建筑细部升华为哲学图式。
蓝(青)代表东方木德,在道家思想中与“天”相通。故宫建筑群以蓝天为背景,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道德经》“玄之又玄”中对天道的敬畏形成呼应。

这三种颜色通过五行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形成闭环,构建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宇宙模型。正如单霁翔所言,故宫三原色能“衍生万千色彩”,正是东方哲学“一生万物”的具象表达。
儒家色彩观通过故宫三原色的空间布局,完成了从哲学符号到政治话语的转化。太和殿的黄瓦象征皇权通天,红墙昭示人间权威,而蓝天则隐喻“天命所归”,形成“天授君权”的视觉修辞。
红是儒家礼制的炽热宣言,黄是帝王权柄的璀璨冠冕,蓝是道家天道的深邃帷幕。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张涵盖伦理、宇宙与美学的文化网络,让六百年紫禁城成为东方智慧的立体注解。正如《周易》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三色不仅是故宫的视觉基因,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色谱。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