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巳蛇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在举行中。这一天,既是神话中西王母瑶池蟠桃会的仙宴之日,亦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更承载着上巳节祛邪祈福、踏青寻春的古老仪式。在时光长河中,这一日曾因历史更迭而渐被淡忘,但今日的炎黄子孙正以“寻根拜祖”与“文化活化”为钥,让消失千年的春日仪式重焕生机。
相传三月初三是西王母在瑶池举办蟠桃盛会的日子,三千六百株蟠桃树结出“三千年一熟”“六千年一熟”“九千年一熟”的仙果,食之可长生不老。古籍《汉武帝内传》则记载汉武帝曾获赠蟠桃,桃核甚至传至明代,成为皇家珍藏。
民间信仰中,蟠桃会不仅是神仙的聚会,更是凡人祈福的契机。清代《都门杂咏》描绘了“蟠桃宫里看烧香”的盛况,妇女们虔诚焚香,祈求子嗣与安康。如今,北京蟠桃宫遗址的庙会虽已式微,但道教宫观仍在此日举办法会,延续“仙凡共庆”的古老传统。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相传某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有熊国的宫殿内传来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一个伟大的生命就此降临,后世便将这一天奉为黄帝诞辰。黄帝甫一出生,便能言语,令众人称奇。15岁时就已经无所不通。公元前2697年,年仅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之位,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征程。至于黄帝确切的诞生之地,自古便众说纷纭,并无定论。还有一种说法称,在现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一个以龙为图腾的国家,少典亦是该国君主。
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自2006年升格为省部共办,九项仪程(如“敬献花篮”“恭读拜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每年吸引全球华人共襄盛举。2025年乙巳年大典更融入圣火传递、AI实景拜祖等现代元素,实现“线上与线下共振,传统与科技交融”。香港、粤港澳大湾区亦同步举办恭拜仪式,400余位各界人士以“麒麟献瑞”“净手进爵”等古礼,强化文化认同。

1、上巳节:古代的全民狂欢派对
起初,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巳” 这个日子在古人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被视为天地交感、万物复苏的吉时。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觉得每月推算第一个巳日太麻烦,索性将三月三固定为上巳节。
先秦时期,三月三上巳节的核心是“祓禊”——以兰草沐浴祛除晦气,祈求健康与生育。《周礼》记载女巫主持“衅浴”仪式,《诗经·溱洧》则描绘了青年男女水边赠芍定情的场景,使此日兼具“净身”“求子”“婚恋”三重文化意涵。魏晋后,文人将祓禊升华为“曲水流觞”的雅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成为这一风雅的永恒注脚。
随着明清以降社会变迁,上巳节习俗逐渐融入清明节,祓禊仪式、水边雅集等传统淡出大众视野。道教蟠桃会、黄帝祭祀亦因战乱与意识形态更迭一度沉寂。至20世纪末,许多地方仅存“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碎片化记忆。
三月三习俗大赏:
祓禊:河边的欢乐洗礼
上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当属 “祓禊”。这祓禊,简单来讲,就是去河边洗个澡。可别小看这一洗,在古人心中,它承载着重大意义。他们深信,三月三这天,河中的清水拥有神奇魔力,能洗净身上的晦气与疾病,让人们以崭新、纯净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收获满满的好运。
流觞曲水:文人墨客的诗意雅集
除了祓禊,上巳节还有一项充满诗意的活动 —— 流觞曲水。古代的文人雅士们,最爱在这一天相聚于风景秀丽的山林溪边。他们找来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将盛满美酒的酒杯轻轻放在水面上,任其顺着潺潺水流缓缓漂动。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若作诗不佳,便要罚酒一杯。
在这场充满趣味的雅集中,诞生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作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1、政府主导的非遗活化
黄帝故里模式:河南新郑以拜祖大典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生态链。2025年大典通过圣火传递、AI沉浸式拜祖等技术,吸引年轻一代参与。
壮族三月三:广西将少数民族歌圩定为法定假日,融合山歌赛、抢花炮等民俗,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年吸引游客超千万。
2、民间自发的文化创新
都市新祓禊:上海、杭州等地兴起“汉服祓禊节”,年轻人身着传统服饰,模拟兰亭雅集吟诗作对,并结合环保理念开展“水岸清洁行动”。
蟠桃会IP开发:道教宫观推出“虚拟蟠桃会”互动游戏,玩家可体验采仙桃、赴瑶池宴,同时学习养生知识。
从瑶池蟠桃的仙话想象,到黄帝故里的血脉共鸣,三月三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华文明“敬天法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当我们在AI拜祖中触摸上古先民的虔诚,在汉服祓禊里感受魏晋风骨的诗意,便完成了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
正如《礼记》所言:“礼,时为大。”复活传统不是机械复古,而是让古老仪式承载当代价值——这或许正是炎黄子孙献给春天最深沉的文化情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