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宜春袁州区有这样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存在,镇侧水塘原盛长红藻,名红塘;暴雨洪水漫塘,更名洪塘。在洪塘镇的西北方,有一座风光旖旎、神秘莫测的大山,叫丰顶山。

关于丰顶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南极仙翁乘船游历至此,略感疲惫,随口一说:“要是这里有座山,让我的船能停泊靠岸,打个尖,休息一下就好。”话音刚落,汪洋之中,真的冒出来一座小山峰。南极仙翁遂停船靠岸,晒衣做饭,休整许久后,再乘船游历而去。
南极仙翁只说要座山,没说要多高多大,这山因受天地日月精华与灵气的滋润,慢慢由一个小山峰,长成了一座大山了,还在不停的长,日长八尺,夜高一丈,欲通天界。
玉皇大帝听闻此事,担心下界的人鬼都从此地登天,扰乱天庭,遂下旨封山。旨意此山不许长高,只准长宽。以致此山绵亘数百里,东达豫章,西延长沙。
有宋代袁州知府祖无择描写的诗句为佐证:田中多峭石,苍玉乱欹斜。怪似湘中见,封域近长沙。因受玉皇大帝封山,故谓之“封顶山”。又至1976年,农业学大寨,为引喻“丰收”之意,更名为“丰顶山”,为今名矣。
丰顶山的自然风光可谓是钟灵毓秀,“汤周雪霁” 为万载古八景之一,“丰顶洞天” 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笋,仿佛一座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尽显 “洞天” 气势 。这里还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草鹿、野猴、野猪、娃娃鱼、红豆杉、南方铁杉、银杏等时有可见,山间清泉常年不干,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尽”,丰顶山也自然成为历朝历代隐仕智人的修身之处,丰顶山上隐匿着一座千年古寺——月光寺。


丰顶山月光寺:千年古砖都在讲故事
■ 东晋起源:辞官结茅的开端
东晋安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纲混乱汤、周两县令心怀壮志却无处施展,对官场的黑暗与腐败深感失望与不满。他们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功名利禄,远离了喧嚣的尘世,来到了丰顶山。他们在山上结茅为庐,开始了清苦的修道生活 ,这座简陋的茅庐,便是月光寺的前身——汤周观。汤周观的建立,为万载县的道教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成为了万载县最早的道教三观之一,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唐宋沿革:由道入佛成就千年古刹
到了宋代,汤周观易名为“紫微观”。
这一时期,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紫微观也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道观内香烟袅袅,信徒络绎不绝。南宋时期,紫微观又经历了一次身份的转变,它与后九峰寺统名“峰顶院”。此时的峰顶院,不仅是道教的修行场所,还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
马祖道一禅师在此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使得峰顶院成为了佛道融合的圣地。
到了明代,僧人德心来到了峰顶院,他看到这里的建筑年久失修,一片破败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他发下宏愿,决心复修这座古老的寺院。德心法师四处奔走,募集资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复修工作。复修后的寺院焕然一新,改名为“月光寺”。

月光寺名称的由来,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崇祯时,邓文辉立碑述吕真人诗 “初一风扫地、十五月为灯” 。初一的风如扫帚般清扫着世间的尘埃,十五的月亮则像明灯一样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月光寺之名,正是取自这首诗,寓意着寺院如月光般纯净、明亮,能够为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安宁。
月光寺的建筑群依山而建,巧妙地顺应了山势的起伏,每一座建筑都根据地势的高低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寺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让整个寺庙的布局既富有层次感,又不失和谐统一。从远处眺望,寺庙仿佛是从山中生长出来的一般,与丰顶山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
■ 高僧修行:多位大师的足迹
月光寺的历史上,曾有多位高僧大师在此修行,他们的足迹和教诲,为寺庙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文化内涵。相传余祖师(普庵祖师)曾到此处修行。彭祖师、黄祖师、马祖师等也都曾在月光寺留下修行的足迹。他们的修行精神和宗教理念,对月光寺的宗教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月光寺成为了佛教信众心目中的圣地 。
月光寺创始者为普明祖师,寺里供养三尊佛像,分别是彭祖、黄大师和马祖。
黄大师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慧根,对宗教教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云游四方,听闻丰顶山的灵气与月光寺的盛名,便在此驻锡。黄大师在月光寺期间,不仅潜心修行,还时常为信众们讲解佛法,他的教诲如明灯般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聆听和请教。其声名远播,使得月光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黄大师有一年,洪塘镇遭遇了罕见的旱灾。烈日高悬,数月无雨,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纷纷陷入绝望之中。黄大师得知此事后,悲悯之心大起。他在月光寺设下祭坛,连续多日诵经祈福,祈求上苍降雨。期间,他滴水未进,全身心地沉浸在祈愿之中。到了第七日,原本万里无云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紧接着电闪雷鸣,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倾盆而下。这场及时雨不仅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也浇灭了百姓心中的焦虑之火。人们奔走相告,皆言是黄大师的诚心感动了上苍,才降下这场救命之雨。

月光寺后有一潭龙井,称为“洗龙泉”,井口呈方形,井底较浅。
相传这井里有一条龙,还有一个关于它的传奇传说。
当地有洗井的风俗,久旱无雨时,当地百姓就请来法师,并通过吹唢呐、放鞭炮和烧香来惊动龙王爷,之后便开始洗井。洗井时如看到类似小蛇、头上长有小触角,人称为“龙”的动物,就表示一定会下雨;若洗出蛤蟆,就代表不会下雨。井的水位总是这么高,所以也被人称为仙井。当地村民有一次洗井,就洗到了“龙”,特别灵。开始上山时没有一朵云,但在洗这口井时,云就朝寺庙方向聚来,还没等他们走到山下,就下了一个多小时的雨,并且雨只下到丰顶山的山岭,过了岭就不下了。

红色文化:毛泽东、彭德怀曾在此简居
洪塘镇有底蕴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
清末民初,丰顶山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彭德怀大元帅在这里屯兵打仗。
1927年秋收起义前夕,毛泽东和彭德怀曾在月光寺简居三天,点燃了这里的革命圣火,百余人的红军队伍也从此诞生。他们经常与万载潭埠的红军联合,抗击万载保安团和宜春白匪军。月光寺和上千亩原始森林就是在此期间被烧毁的。
1934年月光寺毁于战乱,后在全国农业学大寨时期,取丰收之意,将“峰”改“丰”为名“丰顶山”。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万宜上县委县苏(苏维埃政府)、三阳区委区苏(苏维埃政府)驻在洪塘丰顶山镜坑,还组建了湘鄂赣省军区峰顶山游击司令部、万宜边区游击队,彭德怀率领红军曾路过丰顶山;
2011年庄溪村丰顶山东庵段修路时,发现了相关文物,经宜春市博物馆、袁州区史志办和区文教局实地考证分析认定:在丰顶山发现的尸骨、子弹头、石墨盘等为红军革命时期的遗物。现有记载的革命烈士89位,修建烈士墓碑24座。建国后还有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宜春分校驻在丰顶山石笏有近10年。
2013年因缘再起,经宜春市、袁州区和洪塘镇三级政府批准决定恢复重建丰顶山月光寺。应宜春市袁州区佛教协会聘请,释演不法师荣任月光寺住持,发心重修道场。2014年5月2日奠基,2017年12月28日,月光寺举行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斋堂、大寮、住宿综合楼落成,伽蓝殿、客堂综合楼奠基庆典法会。法会期间,气象万千,山下雾雨朦胧,山上天眼洞开,阴云拨开,露出阳光和蓝天。

如今,月光寺在文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备受重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致力于保护这座千年古寺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 “修旧如旧” 的原则,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原始风貌。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