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观世音菩萨化身无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
在汉传佛教中,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可见观音信仰的影响之大,信众之多。
印光法师曾呼吁人们“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的倡导。那么观世音菩萨对当下社会有何积极意义?
文/释慧伯
我国多用“观世音”来称这位大菩萨,主要是因为我国通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普门品》的盛行。
《普门品》,最早是五胡乱华时代的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害了一场大病,正在群医束手、百药无效之际,来自印度的高僧,劝他诚诵《普门品》,于是他就依教奉行,果然不药而愈。因此国主在国内广弘《普门品》,流传至今。
我们知道《普门品》的内容,重在观音菩萨的化迹示现,是对凡夫众生的现实生活及实际苦难的救济。
主题部分就是两个问答,一个是无尽意菩萨问佛:“‘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是平等的慈悲心。无量百千万亿众生,不分你我,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不分喜欢不喜欢,我们的疾苦他都能够倾听得到,观察得到。
观世音菩萨用心倾听,用心观察,他没有任何分别,一律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大悲。
第二点:返观自性的智慧。“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著称,为什么不叫“听世音”?
诚然,菩萨具有六根互摄的功用,但是如此神通、功用,对广大的信众来说,修持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我觉得把这个“观”解释成用心倾听,以智慧去观照,观照我们以何方法去解决当下众生的痛苦,才确切和适用。
平等心是对众生而言的,返观自性是对自修而言的。其实,自他不二,生佛一体。
这只是对于我们凡夫学习观音菩萨慈悲和智慧精神的方便说法。其实,菩萨以度尽众生为己任,无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乃至无有人法二执。
观世音菩萨在生活中
是怎样和别人相处的
无尽意菩萨的第二个提问也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他这个提问是这样的:“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观世音菩萨在生活中是怎样和别人相处的,是怎么样去度化众生的,这里有两点启示:第一,随类现形。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救护。
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化现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普门品》中,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随着所度众生的根基而化现相应的相,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乃至于有千手千眼,时刻寻声救苦,心系众生。
菩萨不是高高在上,摆着菩萨的架子,摆着法师的架子,摆着师父的架子,菩萨总是深谙众生的根基,倾听众生的心愿,而无我利他、变化种种的形象去行救度,寻声救苦。
正如我们中国有句古语云:“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水能随类就形;而且水不择溪流,方成就其广大;水总是向低处流,不高高在上,而成就其渊深。
《普门品》中,随类现形,就是要我们破我执;对机说法就是要破我们的法执;法无高下,经典也都这么说,也都这样讲: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对机者胜。一切以能解决问题为根本。
所以说《普门品》简简单单的两个问答,就足以提醒我们怎么样在生活里,力行菩萨道,值得我们于日常生活中深思、反省。
其次,立足于现前、当下的现实世界。“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这正是菩萨示现给我们在娑婆世界成佛的殊胜因缘,要我们立足于当下、眼前,为建设人间净土而悲智双运,自利利他。
我们该怎么学习慈悲布施精神
《增一阿含经》上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揭示了佛陀立足人间的根本精神。
《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
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积极服务大众的。这无疑以观世音菩萨“度一切苦厄”的愿行为最杰出的代表。
寺院,究其本质,是在奉行法布施,服务社会大众。
布施是四摄六度之首要,而法布施功德最为殊胜。布施要离相,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应生无所住心”。
布施如果着相,如梁武帝建寺度僧,念念执着于一个“我的功德”相,只能得到人天小果,如影幻化,实无功德可言。
目前,好多寺院,量力而行、在积极开展慈善助学、扶贫济困活动,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叹的。
我们行慈善助学,实际上是在行法布施,以这种善行接引大众,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就这一点来说,不管救助了多少学生、出了多少钱;哪怕只是举行了一次助学活动,救济了一名失学儿童,在法布施的功德上都是平等无二的。
我们重在唤起全社会持续关注、避免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
我们希望青少年早日成才,众善奉行;报效祖国,一代代如薪火相传,传递中华民族的圣火,传递“中国梦”的华光。
法布施功德无量。《金刚经》上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寻声救苦;三十二应身,随顺应化。
我们不执着于一法,“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只要见到阳光的地方,随处都会萌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各地寺院也会根据本地实际因缘条件,开展力所能及的文化、教育、共修等社会公益活动,凝心聚爱,利益社会大众。力行慈善,重在发心。
在《普门品》中,我们了解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毫无拣择的悲悯愿行。
这也是为何在民间大家都称其为大悲菩萨的缘由,他已经作为救苦救难的代表,扎根于广大民众心田。
学习佛法的宗旨在于成佛,而成佛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或是喊喊口号的玄谈,那必定有个落脚之处,这就是要成就佛陀的品质。
佛之所以被尊称为佛,来源于他具备圆满的慈悲与智慧,这是他的根本所在。
修学佛法,慈悲与智慧缺一不可,慈悲是智慧之门,智慧是慈悲之钥。缺少慈悲,佛法积极利他的精神就无法完全彰显;匮乏智慧,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有可能滑入世俗善行。
因此,我们在大力学习观音菩萨慈悲精神的同时,更要体察效仿他的智慧,籍此作为我们实践慈悲的准则。
《普门品》上说:“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这个偈颂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为何能够救济无量众生的苦难,他又以何种方式来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迈向解脱。
原来,菩萨具足了一种力量:“妙智力”,不仅能够观察发现世间苦难的根源,进一步还可以使用众生愿意接纳的方法来帮助引导他们解决当下面临的烦恼。
普通人的慈悲与佛菩萨的慈悲有着天壤之别,凡夫的慈悲建立在贪着与爱染的基础之上,为爱缘慈悲。当然,这是凡夫心的特征。
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情。一个仁慈的母亲因为过分惯养、爱恋自己的孩子,而疏于管教;最后孩子因为犯法被关进大牢,行将问斩,却要求见生身母亲最后一面。
让母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儿子在临终前,因为怀恨母亲从小对自己没有严加管教,而想出了一个报复亲身母亲的恶念,就是谎言要吃亲身母亲的最后一口奶,而咬断了母亲的乳头,导致生母不治而亡。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想必大多数人听说过。
这也就是祖师大德们经常说起的“慈悲出祸害”的例证。
所以说,慈悲必须以智慧作为指导。我国传统文化中,家教有“严父慈母”之说,“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所以,脱离智慧的慈悲之船,只能驶向恐怖的深渊。
由此,我们可以明了,无论解决自身的苦难还是帮助芸芸众生,在大悲心的根上要不停地浇灌智慧的甘露。这样,方能开出圆满的菩提之果。
来源 | 磨镜台
作者 | 释慧伯
原标题 | 浅论观音文化的积极意义
图片来源 | 十愿百科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