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青龙山庙建寺与梁朝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有关。
陶弘景,丹阳人,字通明,道号“真白先生”,南朝士族出身,是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据传,陶弘景的母亲怀胎时,曾梦见一条青龙在她的怀中,同时有神仙从天而降,他的母亲认定是男胎,且不会是凡人。因此,人皆谓其为青龙星投胎。
陶弘景生下来果然和平常人不同,“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十七岁时,和江斅、褚炫、刘俊,并称为南朝宋国的“升明四友”。
陶弘景曾给王侯当过侍读,二十多岁时,开始研究道学的奥秘,达到了洞察人间一切大小事物的程度,后来他辞去官职,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遍访名山大川,寻访仙药真经,曾在茅山东麓青龙山上的华阳洞居住,一住就是45年,道号“华阳隐居先生”。
齐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武帝谋取皇位后,一直没有确定国号,陶弘景按照各种卦书推算,建议国号定为“梁”,又为梁武帝卜算出登基的日子。为此,梁武帝即位后,曾多次邀请陶弘景进宫协理朝政,都被陶弘景婉言拒绝。
此后,梁武帝仍与其“恩礼愈笃,书问不绝”,有时还上山会唔,商讨国事,又专门拨款修建了“咨询处”,炼丹院遂成了“宰相堂”。因而,陶弘景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
据记载,陶弘景身高七尺八寸,性格谦逊豁达,心为明镜般清净,能一眼看透世事。
陶弘景热衷养生,在81岁时安然羽化,据传他羽化之后,室内香气数日不散,皇帝下诏,追赐他“贞白先生”的庙号。
马枢在《得道传》里说,贞白先生成仙后被天界任命为蓬莱仙洲的都水监,民间又传称其“华阳真人”。坊间曾有传说,外乡人询问陶弘景为何人,为何连梁武帝和茅山道观主持都对其尊重有加,里人笑答:“他是茅山菩萨的娘舅!”
按当地习俗,“娘舅”是乡民中最受尊重且有权势的人。故而,信众后来便在青龙山庙设一“娘舅殿”,将陶弘景塑像供奉在内。这便成为国内庙宇中唯一特设神位,流传至今。
陶弘景在世时,热衷于寻访名山大川。一日外出寻访,来到鹤溪河蒋墅村地段,见此处丘峰隆起,地形奇特,傍水向阳,便决意搭芦静修。
梁武帝得知后,命当地为其修建一座别院,名为“青龙山庙”。
青龙山庙曾作为当地一方著名观院,香火旺盛,外地的香客络绎不绝。每逢农历三月十八,当地便大兴庙会,青龙山庙便用八乘大轿,抬出“王灵官”“华阳真人”等菩萨,在四乡八村巡游,一时间沿路人山人海,十分壮观。
乾隆二十年(1755年),《武邑近日居士合社碑记》载:“若鹤溪之滨,唯多胜境。而唯此山,有崇冈挺秀,曲水澄清,上建东岳行宫,三茅道院。庙貌巍峨,神咸赫奕,由来旧矣。”又,乾隆二十三年(17558年)《河东二社碑田间记》载曰:“青龙山有真君行宫由来,每岁苏松常诸郡之茅山进香者道,由于是先拜礼马,俗谓之小茅峰,逢至诞演戏敬神,香火近地之胜迹也。”
这些都能证明青龙山庙当时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盛况。
千余年岁月里,青龙山庙几经兴衰。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常州保卫战期间被毁。之后,有僧人六知禅师云游至此,费力数载,以旧址修复,改名为“青龙山寺”,至今160余年。
2003年,由当地信士杨云风带领众人割芦疏荡,拾砖垒墙,励志恢复寺院。2004年6月,众善信人等拜请功然老和尚住持事务。2020年,无尘禅师接班,主持寺院,以众人之力恢复道场至今。
重建后的青龙山寺规模宏伟,为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现有大雄宝殿、娘舅殿、福慧殿、灵官殿、龙王殿,来迎殿、五观堂、财神殿及客堂、请香处、僧寮、居士楼、念佛堂等建筑,总占地建筑面积约有3000多平米。
寺院为典型的明清风格,雄伟、壮观,很气派,如同一颗牟尼宝珠,镶嵌于蒋墅的山野田间,与错落有致的山村,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和谐的画卷。
寺内还保存古碑数块及文史古籍、古物多件。
大雄宝殿南首,有一座扈云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 年),相传是专门为迎接明代帝皇驾临庙观而修建的石桥,2003年被列入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傍河而立的一尊观音立姿白石雕像,高8.8米,法相庄严祥善,身形栩栩如生。
无尘禅师正着手新的拓展规划,包括开辟道德讲堂、文化沙龙、养老休闲、观光景区等项目,以适应时代和民众的多种需求。
如今,青龙山寺已成为一方敬佛静心的宗教圣地,不但对历史文物起到了优化和保护,而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了一方殊胜的宗教风景区、旅游好景观,将在文化自信、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等综合建设中,作出更大努力和成效。
图文来源 | 综合网络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