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中的晨钟暮鼓
积善寺是北宋古寺,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始建于寿邱山上,明崇祯年间(1628-1645年),由高僧若昧和尚迁建至鼎石山,随同迁来的还有有僧迦塔。
当时的积善寺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每年庙会香火旺盛,僧侣云集,四方居士,八方商贾咸聚于此,可谓繁华一时,是古城镇江著名的人文景观。
积善寺的历史沿革,最早可追溯到南梁时代刘勰建造的定林寺,其后,隋唐宋虽呼称不一,但足见于史迹。目前,寺院现任主持,为释昌一方丈。
穿越村落,再走一段路,便是“都天庙”。明代高僧若昧和尚将积善寺迁至鼎石山后,同时期又为唐代民族英雄张巡建寺中庙,即都天庙。
都天庙内的主角尊神是唐代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唐代安史之乱,张巡坚守睢阳孤城,抵抗安禄山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依靠军民数月不屈,睢阳失守,壮烈牺牲。“都天”是清代皇帝给唐代睢阳太守张巡的封号,即“都天大帝”。
相传,张巡死后常“显圣”,给运河上漕粮船效力。船遇风高浪急时,云端里便出现一个青脸紅须的神出来平风息浪。为了纪念忠烈,故将庙号,称之为“都天庙”。
清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初四,时年48岁的龚自珍辞官南归,借宿都天庙,有感而发写下著名的《己亥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具一格降人才。”
都天庙会
从宝塔山公园的僧伽塔望都天庙,可以看到庙宇屋脊上的龙头装饰,这一条黄色的装饰带在一片青色的掩映中十分醒目。提到都天庙,就无法回避当年都天庙会的盛况。
当时,依托都天庙而兴起的都天会是影响大江南北的著名民间庙会,既是镇江全城的狂欢节,又是镇江商民一年中经商的黄金季节,前后在镇江盛行近二百年。
庙会前三天,全城男女老少都要到宝塔山上去“上庙”,求都天大帝保佑家庭平安、健康长寿、财源广进。在通往都天庙的运河上,外地专程来镇参庙进香的大小民船一字排开,十分壮观,更有跑码头的江湖各行为了赶集谋生,使得人口骤增。都天会行会前后,往往要热闹一个月左右,粗略估计,当时游客群集高峰时可达二十万人以上。
都天庙并非镇江独有,但论起都天庙会的名头,恐怕没有超出镇江的了。都天庙会盛于何时呢?
据记载:“起于康熙、雍正年间,其盛也盖在乾隆中纪”。都天庙会到底是什么盛况呢?上海著名的《申报》有报道,每年农历四月,值都天庙会时,万人空巷,仪仗执事、羽葆香亭等各种陈设鲜艳夺目,极欲穷奢。后来遭遇太平天国战乱,都天庙会曾一度停办。从光绪五年(1879)开始,庙会重开,一年更比一年热闹,其间有“都天大帝出巡”、“钟馗嫁妹”等各种排场。
镇江市民按传统习俗,每年利用农忙夏收之前的时间举办一次“都天庙会”。由各行各业的十余万人组成十里长的赛会队伍,从当天拂晓开始,用上午大半天时间,绕行在镇江城里城外的主要马路。
古刹今貌
1937年,积善寺、都天庙遭日寇飞机轰炸,寺庙殿宇、佛像所剩无几。1997年重修并批准正式对外开发。
度过悠悠岁月,如今积善寺与都天庙合二为一,寺庙一体,统一管理,为京口区佛教寺院。
新建的积善寺都天庙占地8亩左右,除僧房偏殿外,由大雄宝殿,天王殿和都天庙,三大主体构成。
难得的是,在重修建寺的吉地,发掘出三座砖石墓,分别为汉代,南北朝和唐代。出土了青瓷器、铜镜等一批珍贵文物。
入门,是“天王殿”形似天境神宫,殿身一式水磨感青砖,朱红绕檐,四边檐上,翘如牛角。轩昂的大殿正门,供奉着如来神,二侧金身菩萨分别为四大天王。
绕至殿后高冈,为寺院大雄宝殿。立于殿下,宏壮的宝殿描出人的渺小。宝殿上,佛光金灿,两旁侍者侍奉着佛祖什伽牟尼;十八罗汉神态各异,祥坐高台,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普渡众生,令敬神之心肃然而起。而“都天庙”作为小众佛地,自有其魅力。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