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道观到佛寺,肉身不腐的奇迹
据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石城县志》记载,山顶原建有道家三仙殿,祀三仙,额曰“天中天”。唐宋至明由道士住持,至明末归僧。三仙殿右下山窝中有佛寺,初名协秋庵,后改为永福寺、鸣琴寺,今名西竺寺。
西竺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经过数次修缮,尤其是明永历六年(1652年)的一次大规模增修,使其成为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模样。主殿门楹上悬挂着“竺国宗风”横匾,殿内保存完好的十八罗汉塑像,见证了寺庙悠久的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有永丰邹氏子因病来西华山求仙医治,偶然发现了山上年久失修的庙宇。他在此地发愿,如果病愈,便虔心修复这座古庙,后来果然病愈,他拜金龙峰的高僧释联芳为师,之后又前往西华山潜心修行。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他在仙殿下右侧募集资金创建了佛寺,名为协秋庵。随后,他又扩建了佛殿、僧舍和斋堂等建筑。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为了纪念这一善举,加建了一块石坊,上书“不减楞伽”四字。当时,山下的信士黄志坚捐助了百余亩农田以支持香火,并在从山脚到山顶的路旁栽种了松树,形成了“乌峰松云”这一壮丽景观。至此,山门大振,声名远播。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性期禅师将圆寂,徒众以陶缸覆载,三年后开缸,肉身不腐、颜貌如生,其徒于寺右建塔供奉其肉身。清初,知县董应誉赠匾,书“西方之人”。
02
古老寺庙的新旧交融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的一场兵燹,让寺庙遭受重创。面对困境,释寂观大师带领僧众及香客,募集善款,逐年重建了钢筋水泥厨房、斋堂及储物间,并扩建了住房,维修了大殿东西配殿房、观音殿、西归堂等重要建筑。同时,他们还翻建了会客厅、膳厅,安装了自来水、热水器和电源等现代化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寺院的居住条件。
更为难得的是,西竺寺在重建过程中,还注重环境保护与绿化工作。大量树木的种植,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寺庙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原来登山的泥沙公路也被改造成了硬化水泥路,为前来朝拜的信众和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
如今的西竺寺,已经焕然一新,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寺庙内现有一座雄伟的大雄宝殿和二十间僧房。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离县城较近,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使得西竺寺成为了当地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地。特别是对佛教寺院的热情高涨,虔诚礼佛的氛围浓厚,每次举办活动时都有二、三千人积极参与,每月固定信众达1-2千人以上。
03
石城西竺寺的未来蓝图
为了更好地满足日益增加的僧人、居士及信众的需求,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特别是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推动旅游强县的战略举措,西竺寺致力于打造一个爱国爱教、慈悲济世、行善宽容、理性中道的大乘精神佛教文化休闲场所。
为此,西竺寺耀新法师,衍慧法师发愿以毕生的精力,启建古刹拆旧建新的工程。通过此次扩建,石城县西竺寺不仅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还将成为推动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的亮点之一。
新建设项目将围绕“大雄宝殿”及“肉身殿”为核心进行设计布局,预计新增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涵盖但不仅限于上述两大殿宇以及配套的住宿设施等。通过这次精心规划与建设,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寺庙的整体形象,使之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此外,该项目还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我们自身硬件条件的改善,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探索。相信随着工程的顺利推进,这里将会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共同见证这片土地上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魅力。
当您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时,请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气息;同时也不要忘记抬头仰望那蔚蓝天空下正在崛起中的新西竺寺,它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每一位到访者的到来。在这里,您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也可以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