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既是姓氏也是名字,一说是阿夷多。身为佛的弟子,他早于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并在那里讲经说法。据释迦牟尼佛的预言,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终尽时将转世至人间,继而成佛,因此他也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生即可成佛的菩萨。由于他未来必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在早期的《阿含经》记载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当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出嫁。弥勒的父亲名修梵摩,是一位大臣;母亲名为梵摩越,是一位公主,显示出他的高贵出身。
在弥勒下生后,他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又设三次法会来度脱众生。第一会度化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化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化九十二亿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等经记载,弥勒菩萨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受到佛的重视。然而他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前就已经去世了。在弥勒去世之前,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在命终之后会上生到兜率天宫。
兜率天上的琼楼玉宇金壁辉煌,莲花盛开,仙乐奏鸣,更有天女围绕、宫娥曼舞,堪称世人艳羡不已的天堂。不过弥勒菩萨住在天宫的内院,其中庄严清净,没有欲望之乐,与天神所住的外院有所区别,这里又称为弥勒净土。
弥勒菩萨的形象有很多,第一个形象大概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形象。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被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
我们现在熟悉的是弥勒佛的的第三个形象,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形象,这个形象出现在五代时期,五代后梁时期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
契此和尚也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布袋和尚幽默风趣、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有一首非常出名的插秧歌,就是布袋和尚所作: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弥勒佛被民间尊称为‘未来佛’,是因为佛教经典预言他将在未来接替释迦牟尼佛的位置。
《菩萨处胎经》记载,弥勒菩萨将在56亿7千万年后,降生于娑婆世界,继续普度众生的使命。许多人误以为这指的是人类的时间计算方式,实则不然。为何这样说呢?
从“一生补处”这一概念入手。众所周知,在人间,人的寿命大约为百年左右,虽有长短差异,但总体接近。根据佛经描述,弥勒佛居住的地点在兜率天内。
有人说,兜率天宫的时间与人间时间的比率是1比400,也就是说,在兜率天宫过一天,相当于人间过去了四百年。众所周知,兜率天宫位于天界,而天界居民的寿命远超凡人,怎可能如此短暂?事实上,真相是人间流逝一日,兜率天宫中却已经历四百年。因此,在兜率天度过的一天,感觉上要比人间漫长得多。佛陀提及的四千年,是以人间的时间来计算的。他自然不会说兜率天宫历经四千年后弥勒下生人间讲法。换言之,弥勒佛在兜率天的寿命将达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久。
故弥勒佛将在兜率天度过其一生,直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之后,方才降临人间。这也意味着,自佛陀时代起算的四千年后,弥勒佛会从兜率天宫降生于世间,继而开示佛法以引导众生。
佛陀曾预言自己的教法将会经过正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两个阶段,正法时期仅维持五百年。五百年后,佛教将进入末法时期。许多人误解末法时期为佛法的消失,然而实际上,佛陀所说的末法时期是指一个修行变得极为困难的时期而已。《金刚经》对此亦有明确的阐述。
在《金刚经》中,有一段对话,须菩提请教佛陀:“颇有众生,得闻如是章句,生实信不?”佛陀回答说:“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用现代白话来说:即使到了末法时期,只要有人真正地遵守戒律和修行福报,他们就能依据这部佛法修行。因为“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这也表明了佛陀提到弥勒佛未来下世的目的,与所谓的“末法时期”相同——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佛陀成就正等正觉,然后普度众生。
此外,从“弥勒”这个词的含义中,我们也能理解一些深意。在梵文里,“弥勒”不仅意味着慈悲,还含有“光明”和“未来”的意义。这表示弥勒佛本身就是未来佛的代表。如果弥勒佛达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他将不再使用“弥勒佛”这个称号,而接替他的下一位“一生补处”,则会继承“弥勒佛”这一名号,意为未来的佛。但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存续期间,以及弥勒佛尚未出生之前,未来佛的名号只有一位未来佛使用“弥勒佛”。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