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次,释迦牟尼到灵山为众人说法,讲至中途,他忽然拈起一朵花向众人展示。所有弟子都不解其意,默然无语,唯有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于是释迦牟尼说:“我有佛法的精髓要义,十分微妙,无法通过文字表述,我已经传给摩诃迦叶了。”
这便是佛经中记载禅宗心法的起源,摩诃迦叶也因此被奉为禅宗西天初祖。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除了将禅宗心法传给摩诃迦叶外,释迦牟尼还给了他两件信物:袈裟与钵盂。
摩诃迦叶圆寂前,将禅宗心法与衣钵传给了释迦牟尼的另一个得意弟子——阿难。因此,阿难成为了禅宗西天二祖。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期。一位印度僧人远渡重洋,来到东土。与当时的皇帝梁武帝有一段著名的公案。
南朝皇帝梁武帝笃信佛教,听说从天竺来了一位高僧,便派遣使臣到广州迎请。二人发生了一段对话:
梁武帝问高僧:“朕自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
高僧摇头:“并无功德。”
梁武帝问:“为何没有功德?”
高僧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
梁武帝又问:“怎样才算真功德呢?”
高僧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
梁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高僧说:“空寂无圣。”
梁武帝再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
高僧说:“不知道。”
这位高僧便是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
梁武帝并不能领会高僧话里玄机,因此两人不欢而散。达摩离开了金陵,脚踏一片苇叶渡过长江,来到少林寺。在少林寺面壁参禅长达九年。
一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闻有高僧在少林寺,便来求学。为了证明自己的信心与决心,神光在雪地里一直站立着,甚至砍断自己的一条胳膊放在达摩面前。达摩被他的决心所感动,于是把禅宗心法与衣钵传给他,并为他取法号“慧可”。
慧可继承了达摩的衣钵后,继续弘扬禅宗教义。他将衣钵传给了僧璨,僧璨又传给了道信,道信传给弟子弘忍,这便是禅宗五祖。
弘忍门下有两个杰出的弟子:神秀和惠能。
神秀以其深厚的佛学知识和卓越的才华而著称,大家都认为弘忍会将衣钵传给他。然而,弘忍却另有考量。
有一天,弘忍对弟子们说:“你们各去写一首偈给我看吧!”神秀才华横溢,立即作出一首偈子,弘忍笑而不语,并不认可。另一个在厨房舂米的僧人惠能不会写字,他请人帮忙写下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了这首偈子后大为赞赏,于是在半夜将禅宗心法传给了惠能,并把象征禅宗祖师之位的袈裟和钵盂也给了他。
惠能得到了弘忍的真传后南下隐居起来。多年后才出山到广州法兴寺讲法,慧能主张顿悟,认为修行可以在挑水砍柴中体悟,也可以在行住坐卧中体悟,而同一时期的神秀,则提倡传统的渐修方法。此后,以北宗禅法为代表的神秀,又继续继承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史称“北渐”。
自此,禅宗在中原大地上以一个独立的宗派茁壮成长,遍地生花。
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的行为,可以说起源于印度,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中国。而且禅宗的传播不仅限于中国,它还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佛教发展。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