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清晨6时19分,正式迎来了2024年的立冬节气。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每年的公历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即为立冬。
在古代,立冬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仪式感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节日。古人会在这一天穿上黑色衣服“迎冬”,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礼仪制度严格。立冬之日,天子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京城的北郊,举行一场庄严的迎冬仪式。他们身着黑色朝服,头戴玄冕,以示对冬天这一“水德”季节的尊重。
在祭台上,牛羊猪三牲俱全,香气袅袅升起,与天空中淡淡的云彩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天地之间的一座桥梁,传递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祈求和对祖先的敬意。
这种仪式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更是对国家治理的一种象征。通过这样的活动,天子向天下百姓展示了自己的权威和仁爱,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
古人将一年四时与五行五方五色相对应,冬对应北方,属水,而水对应黑色。着黑衣、北郊迎冬,皆因如此。黑色不仅代表着庄重、肃穆和神秘,还被视为冬季的代表色。
在古代哲学中,黑色与水元素相对应,而水又是冬季的主气。《易经》中就有“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大赤,为良马”的记载,其中黑色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和神圣的意义。
黑色还具有辟邪消灾的作用。在古代民间信仰中,黑色能够驱散邪气、保护人们平安度过寒冬。因此,在立冬这一重要时节穿黑色衣服,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阴阳变化的顺应,也是对自身平安健康的祈愿。
除了文化内涵外,古人穿黑色衣服“迎冬”还有其科学依据。黑色作为最深沉的颜色之一,具有较强的吸热和保暖性能。在寒冷的冬季穿着黑色衣物可以更好地吸收阳光热量并减少热量散失从而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这种实用性使得黑色成为冬季衣物的首选颜色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人们在立冬时特意穿着黑色衣服来“迎冬”。但我们可以从这一习俗中汲取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智慧以及关注身体健康、注重保暖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地度过每一个季节。
立冬节气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往往要举行收获祭祀和丰年宴会来进行祝贺。
从周代开始,在立冬日,天子会亲自率大臣们到北郊“迎冬”,并设坛举行祭祀仪式。回来后,还要奖赏和安抚为国家出过力的军烈属家庭,以及抚恤孤寡老人。到了汉代,汉文帝在立冬日,要赏赐文武百官,锦制的小袄。
魏文帝时期,要求官员们无论贵贱,在此时都要戴一种老百姓戴的大帽子,专门起名叫做温帽,表示冬天要来了,必须注意御寒。
从汉代开始,许多地方都流行在立冬举行“拜师”活动,也就是学生和家长提着礼品、点心去慰问老师。有的老师家,每逢立冬,就会像过大节一样,要设宴招待前来拜望的学生。
老师一般要在厅堂里,挂上孔子的画像,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礼,嘴里念念有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仪式结束以后,学生还要帮着老师干些家务活。
立冬到,草木凋零、动物冬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一说,但民间一直流传“立冬补冬”的习俗,以抵御冬天的严寒,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作。在我国南方,进入立冬这一天,人们爱吃鸡鸭鱼肉。而在北方,人们比较钟情于吃饺子。
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儿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古人认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交替,正是“交子之时”。“交”就是交替、交接的意思。饺子一般都在立冬、大年三十新旧交接的时候吃。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的。
立冬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仪式感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时刻。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立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依然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扫码关注我们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