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而更多人则是带着好奇和尊重的心态去了解它。然而,不论你是否信仰佛教,有些关于佛教的常识是每个人都应当了解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10个不可不知的佛教常识,它们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还能让你在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烧纸钱”属于佛教文化吗?
“烧纸钱”来自中国古代祭祖时的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改用纸来代替。佛教传来中国,为尊重、适应民众的习俗,与念经礼佛合在一起,但这些并不是佛教里面所有。
“抽签占卜”属于佛教文化吗?
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这在戒律中有明确规定。真正的佛弟子,深信因果:种善因得乐果,种恶因得苦果,丝毫不爽。过去或现在所作恶业,可以通过忏悔法门清忏罪障,但不能通过算命、抽签之类的逃避后果。
礼佛和拜神,有没有区别?
佛陀证道后,发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换言之,众生与佛在本性上是平等无二的。佛弟子礼佛,一是为了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另一方面是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散乱,以虔诚恭敬,来净化内心,成就修行资粮。
而在神本宗教中,信仰的人与被信仰的神是不平等的。人无法成为神,只能祈求神的保佑和赐福。
因此,虽然外在形式看上去都在“拜”,但内涵和用心却不一样。如果用拜神的心态去拜佛,也能得到一些福报,但并不是解脱的殊胜资粮。
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在家居士即使受持三皈五戒,也有食“三净肉”的方便。不必因为暂时做不到吃素,而放弃皈依、受戒。
佛教提倡素食,最核心的精神,在于慈悲心。脱离慈悲心谈素食,那就是一般的健康生活方式,与修行没有太大关联。当然“不吃素照样学佛”的说法,也不正确。
学佛是闻佛所言,学佛所行。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流转六道,无数生互为父母亲人,佛弟子不仅不忍食其肉,更须发心救度。
佛弟子每天早晚课诵是为了什么?
学任何技能,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佛所学的,是一种离苦得乐的解脱能力,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日课诵,通过诵经、持咒、念佛等功课,不断熟悉和掌握佛法的教法和证法理论,进一步带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心行的训练。
所以,做功课不是为了“得保佑”、“背书”,更不是为了“交作业”,而是每天熏习佛法正见,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境界中,不被混乱的凡夫心和情绪左右,偏离生命的目标和方向。如果不懂得课诵的含义,不知道要修什么,收获是有限的。
僧人吃肉、吃素的问题
比丘戒律中没有规定僧人不能吃肉,南方国家的僧人吃饭时,一般是托钵到别人家乞食,或者附近的人家轮流给僧团送饭,所以人家给什么,僧人就吃什么,不产生分别心。这个不能吃、那个我不吃是不存在的,同理也有没有说不能吃肉。
汉传佛教因为梁武帝的提倡,吃素渐渐就流传了下来。中国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孟子也提出过:君子远庖厨,其实和梁武帝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加上中国大乘佛教有反对僧人食肉的条文,所以僧人吃素也就沿袭了下来,很多居士也都坚持吃素。
蒙古僧人虽然也信奉大乘佛教,但是由于蔬菜短缺和地理环境的原因,他们和南方僧人一样,对汉地的素食文化都加以赞叹。
僧人头顶都要烫戒疤?
在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戒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
烧戒疤的习俗,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顶,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后来元朝灭亡后,烫戒疤的习俗并没有普及。
因此除了汉地的僧人以外,其他世界各地的僧人头顶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汉地的僧人,凡是在元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佛教为何认为“人生是苦”?
“人生是苦”,是佛陀对凡夫生命状态的如实描述。从感觉上来说,人生是苦乐参半的。但凡夫生活在二元对立中,总是执著于追求乐的一半,而逃避、抗拒苦的那一半。痛苦就此产生,难以避免。
此外,仔细观察生活中令人们感到快乐的事情,无不来自于对欲望的满足,对痛苦的缓解。比如,吃饭是快乐的,因为有饥饿作前提;睡觉是快乐的,因为有疲惫作前提;购物是快乐的,因为有匮乏或空虚为前提……去除这些痛苦的前提,同样的事情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成为一种新的负担和痛苦。
佛法要我们认识“人生是苦”,并不是否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是让我们改变因无明、我执,疲于奔命的错误努力方式,从根本上认识苦因,并消除苦因,才能真正获得自在解脱。
佛法中为何总是强调“出世解脱”?
“世”指迁流变化,“出世”是相对于“世间”来说的,意为超越世间的迁流变化。“解脱”则是相对于“轮回”来说的,不再轮回,即是解脱。
世间和轮回的本质,是无明、我执、贪嗔痴的凡夫心;出世和解脱的本质,是了悟宇宙、人生真理,以空性智慧破除凡夫心。
因此,根本的差别在于心灵品质,而非外在环境。一个出世解脱的人,依然可以“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看似与常人无异,但任何时候,心都不起执著、烦恼,始终保持清明自在。
“万法皆空”是消极避世?
佛法中所说的“空”,是“缘起性空”,即现象上有,但不具备恒常不变的实质。
举个通俗的例子,一杯常温的水,可以解渴;升温化作云雨,可以滋润万物;降温制冰,可助食物保鲜;电解,变成氢气和氧气,用途更为广泛……所谓的“水”,其实只是假名安立。条件改变,状态也随之改变。哪里存在恒常不变的实质性的“水”呢?
万法皆空,不是消极否定,而是透过现象,揭示万事万物的本质。正因为“真空”,才能“妙有”,圆满具足一切。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