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僔认为这是佛神的感召,他相信这里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参禅修行之地,于是他在鸣沙山的悬崖上开凿了一个岩窟作为修行场所。没过多久,另一位名叫法良的僧人也来到了这里,他在乐僔的禅窟旁边又开凿了一个岩窟。
从那时起,这里连续开凿了千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岩窟群,现在被称为莫高窟。
“中国石窟艺术源远流长,分布广泛。公元1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诞生于印度的石窟艺术传入我国。”
这是《敦煌岁时节令》一书对石窟艺术起源的描述。
石窟寺是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僧人修行、居住的地方,更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石窟艺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信众和游客的目光。
石窟艺术到底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呢?又是如何在中国发展起来的?
佛教石窟艺术起源
石窟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起源于印度。这种建筑形式最初并非佛教徒所创,而是在释迦牟尼成立佛教后,佛教徒开始使用并逐渐使其普及,同时适应了印度的炎热气候。
佛教石窟通常选址于风景优美、远离喧嚣的山水之间。这一选址原则与佛教徒进行冥想修行的需求密切相关。
冥想,作为佛教修行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求一个安静且隔绝尘世的环境,因此,在宁静的山谷或河流旁开凿石窟成为了实现冥想需求的理想选择。
根据佛教教义,修行冥想的首要步骤是观想佛像,即深入观察佛陀的各种形象和美德。通过这一过程,修行者能够在冥想中进入深层的定境,体验到与佛合一的神圣景象。
为了满足这一修行需求,石窟内通常会雕刻出适合观想的佛教雕像。
石窟的开凿与地面木构塔寺容易遭受破坏的特点有关,而石窟由于其坚固耐久的特性,能够更好地经受时间的考验,从而实现长久保存。
石窟本土化过程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就有开凿山石为窟以作为葬墓或祭祀场所的传统,但石窟寺却是佛教的产物,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无关。
佛教石窟寺起源于印度。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位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印度出现了最初的佛塔和石窟,即所谓的支提窟,其平面作狭长的马蹄形,顶部为券顶,末端设圆形小塔。
这种石窟形式后来随佛教一起传入中亚和中国。随着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佛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包括石窟寺和雕塑,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西向东传播,途径中亚和西域,最终传入中国内地。
在中国历史上,石窟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们渴望得到宗教的精神慰藉。因此,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由于统治者的支持和资助,石窟艺术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著名的石窟有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
到了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佛教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信仰。同时,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为石窟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石窟群,如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
其中,莫高窟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是石窟艺术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个时期,虽然佛教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但已经不如隋唐时期那样盛行了。
同时,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一些石窟群也开始衰落甚至荒废。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石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修建或扩建,如大足石刻等。
这些石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僧人为什么在石窟修行?
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特殊形式。大多数石窟位于山区或峡谷中,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石窟与外界隔绝开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同时,由于山区的气候变化多端,温度适中,湿度适宜,非常适合僧人修行和居住。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石窟寺逐渐演变成一种综合性宗教建筑。一方面,它仍然是僧人修行的场所;另一方面,它还兼具礼佛、祈福、超度亡灵、举行法会等多种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石窟寺既是僧人修行的地方,也是信众礼拜佛像、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石窟寺还具有宣传教义、弘扬佛法的作用。通过在石壁上刻写经文、绘制壁画等方式,石窟寺向世人展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内容,起到了普及佛教知识、传播佛教文化的效果。
可以说石窟寺是一种多功能、综合性的宗教建筑。
石窟寺是一种特殊的佛教寺院形式,它既有僧人修行的功能,又有信众礼拜、举办法会等活动的场所;同时,它还是宣传教义、弘扬佛法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社会,石窟寺对于推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 | 十愿网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