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夏至的说法
02
最早被确立的节气
三候“半夏生”,半夏草出苗。
夏至与冬至是中国古代最早确立的两个关键节气,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的时代。成语“立竿见影”描述的就是夏至和冬至的确立方法。
据传说,周公在建造东都成周时,于今日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设立了土圭和木表(用来确认节气的装置),通过测量日影变化来确定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的确立为后来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节气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确立了春分、秋分以及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先秦时期,已形成了“四时八节”的基本框架。
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古人通过将太阳黄道进行24等分,实现了每个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精确的角度对应,从而完善了二十四节气系统。
03
夏至,古人的重大节日
在中国传统节气中,夏至标志着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根据古人的阴阳观念,被视为阳气达到顶点的时刻,预示着阴气即将开始生长。
夏至不仅具有天文观测和农耕的重要性,还在古代中国承担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成为一个重要节日。
夏至节的庆祝活动多样,包括品尝新收获的粮食、享用特定的节日食品如凉面和馄饨等,以及进行赠送彩扇和香囊的习俗。
此外,还有颁冰和放假的传统,以示对官员的关怀和消暑措施。在宋代,夏至假期甚至可长达三天,让官员得以与家人团聚。
夏至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时期,历史上有记录的祭祀活动旨在祈求消除疫病和灾荒,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清代。
尽管如今夏至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重要节日,但其相关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吃凉食、尝新和称人等仍在民间有所保留。
此外,夏至节气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和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
04
夏至·习俗
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夏至面: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通常是过水面,用清凉的井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后食用。
夏至饼:古代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
称人: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据说这一天称体重,寓意健康长寿。
夏至蛋:夏至是天气炎热的开始,人们食欲不振,容易消瘦。古人来讲,鸡蛋是最有营养的,所以夏季吃鸡蛋就成了一种习俗。
俗话说:“吃了立夏蛋,力气大一万”,“夏至吃蛋,石板踩烂”。有些地方则吃黄瓜和鸡蛋以增加力气,防止“苦夏”。
来源 | 综合网络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