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经常提到“须弥山”,有人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须弥山应该在印度;也有人认为须弥山是喜马拉雅山,或冈底斯山;还有人认为须弥山是昆仑山。
那须弥山是否真实存在?须弥山是什么样的?
须弥山
须弥山一词是梵语Sumeru的音译,意译为宝山、妙高山、妙光山等,在佛教的宇宙观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枢,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
在佛教传说中,须弥山是一座巨大的金山,宇宙的中枢;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须弥山上住着梵天、毗湿奴、湿婆、 因陀罗等主神,此外还有乾闼婆、仙人以及其他神话人物。恒河自天而降,首先落到须弥山上,然后再落到地上。
须弥山是一座无比巨大、高不可攀的山,周围环绕着七重金山和七层海(即七个海洋和七个山脉),构成一个宏伟的世界体系。
须弥山四周,环绕着四大洲:东边的叫东胜神洲,也叫弗婆提;南边的就是我们住的南赡部洲,此地盛产阎浮树,故又称为南閰浮洲,也叫阎浮提;西边的叫西牛货洲,也叫瞿陀尼,北边的叫北俱卢洲,也叫郁单越。
须弥山是啥样的?
《长阿含经》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由旬,长度单位,有一由旬等于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等说法),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宫殿,山基有纯金沙。其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
在佛经的记载中,须弥山是一座巨大的金山,是宇宙的中枢,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须弥山上住着梵天及各种神明。
须弥山深入地下8万4千由旬,高出地上也是8万4千由旬。山顶上是帝释天的居所,四面山腰处是四大天王的居所,山的间隙处士阿修罗城 ,山的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
在这七金山之外是咸海,而四大部洲就在这咸海的四方。
更外围还有八小洲,分别是:提诃洲、毗提诃洲、舍谛洲、上仪洲、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矩拉婆洲、拉婆洲。
这八小洲中,提诃洲和毗提诃洲位于东胜神洲,舍谛洲和上仪洲位于西牛贺洲,遮末罗洲和筏罗遮末罗洲位于南赡部洲,矩拉婆洲和拉婆洲位于北俱芦洲。
整个须弥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构成,其周围的世界空间宽达32 万由旬,极高,极大,极广。
而敦煌壁画中各式各样的须弥山,共同特征是两头大中间小,上有天宫或佛说法,下有海水,山中间有日月和双龙。
一般都有阿修罗站在中间,手托日月,阿修罗比较特殊,站在一边。双龙形象变成了人身蛇尾缠绕在一起,应该是借鉴了中原传统的伏羲女娲的形象,日月中的三足鸟和蟾蜍玉兔也是中国传统。
须弥山四周又有七座金山,皆为方形,依序围绕前座,高度亦为前座之半,每座金山之间为内海,充满八功德水。
七金山外隔着碱海是一座圆形的铁围山,位于金轮之上的边缘。
在碱海的四方分布着四个大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分别由四大天王守卫,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据传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南瞻部洲。
须弥山是否真实存在?
关于须弥山的具体位置,佛教经典并没有给出精确的位置。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须弥山可能只是古人对地球的一种想象,或者是对某个未知星球的描述。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须弥山可能是古印度神话中的苏迷卢山,或者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某座山峰。
印顺法师在《须弥山与四洲》中谈到:“须弥山中心的世界观,是佛教古典的一致传说。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连须弥山)八海围绕着;在须弥山的四方海中有四大洲;日与月,旋绕于须弥山的山腰。”
也有一种说法就是须弥山其实就是昆仑山。
根据《拾遗记》中记载:“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昆仑山者,西方曰须弥山”。
昆仑神山在地理位置上刚好横跨古印度和古中国,自古以来被视为圣山。
须弥山的存在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中心,更是佛教教义中精神世界的隐喻。它象征着佛教中的“中道”理念,即避免走向极端,追求平衡与和谐。
须弥山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存在”。
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一个宗教符号,那么它无疑是存在的,存在于佛教徒的信仰和教义中。
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一个实际存在的地理位置,那么它可能就不存在,或者至少我们无法确定其确切位置。
无论如何,须弥山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对于佛教和佛教徒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佛教世界观的象征,代表了世界的秩序和和谐。
同时,它也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引发了对宇宙、生命和宗教的深入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须弥山是否存在,以及它究竟在哪里,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在佛教徒心中的地位。
正如佛教教义所说,一切都在我们的心中,须弥山也是如此。
来源 | 综合网络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