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佛教的戒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禁止吃肉,那你知道吗?其实在原始佛教中,并没有在饮食上作出规定。
佛陀时代的僧侣,生活非常简朴,靠以乞讨为生,所得到的食物多为施主给予,无法选择食物的种类。因此,早期佛教并未对食物做出太多限制,佛经中也没有直接禁止吃肉的规定。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和尚,都不喝酒吃肉呢?
佛经并未规定不可食肉
进入大乘佛教时期以后,随着佛教慈悲思想的强调,不杀生的戒律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尽管佛经中没有直接禁止吃肉,但基于慈悲的原则,很多僧侣开始自觉避免食用众生肉。
佛教典籍《戒律广本》,对于出家人的饮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就是不能吃“荤”。这个“荤”可不是如今普通人理解的肉食,而是指的是有味道的蔬菜。好比说大葱、大蒜这些都是佛教禁止食用的东西。而至于肉,在《戒律广本》中并没有规定说出家人不能吃。
即便是佛祖释迦摩尼,在世时也是吃肉的,不过他吃的是“三净肉”。所谓的三净肉指的是没有亲眼看见、听见或者怀疑因自己而死的动物的肉。好比说如果今天特别想吃鸡肉,亲自动手杀一只鸡或者命令家人杀来吃是不行的。但是如果走到街上遇见亲邻在吃肉,他们愿意分一些的话,这种肉菜就可以吃了。
佛教中不仅有三净肉,还有五净肉、九净肉等等,分的就更加详细了。总而言之和尚从戒律上来说是可以吃肉的,不过吃的比较麻烦还非常讲究而已。
梁武帝和他的《断酒肉文》
在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的和尚就不能再吃肉了。具体来说,与当时的皇帝——梁武帝萧衍有关。
据南朝史料记载,梁武帝不仅是该朝的创始君主,同时也是一位对佛教狂热信徒,他自诩为“三宝奴”,即佛、法、僧的忠实仆人。
梁武帝对佛法的推崇,使得当时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相较于其他朝代,抢劫和杀戮等犯罪事件大幅减少。
然而,任何事都伴随不利的一面,梁武帝对于个人信仰的极端热衷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他曾多次放弃帝位,出家为僧。南朝的文武官不得不用重金将他从寺庙中“赎回”。这一行为不仅消耗了国家的财政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南朝在中后期的国力衰退。
赎回的梁武帝并没有放弃信仰,他在处理国务之余,专心研读佛经,特别是《大般涅经》,对其内容达到了精通的程度。《大般涅经》中提倡“戒杀生”的规定,对梁武帝影响深远,以至于他决心亲身践行该教义,并通过一系列行动倡导全国上下遵循。
在朝政的一次集会上,梁武帝宣布自己将不再食用酒肉,以身作则,表明其对于佛教戒律的尊重和遵守。此外,他撰写《断酒肉文》,其中就有:
“弟子萧衍,从今以后,决心断除酒肉,假若再饮酒食荤,杀害生灵,愿受一切鬼神制裁,将堕阿鼻地狱”
强制僧人和百姓禁食荤腥
梁武帝萧衍不仅自己吃素,还坚定地将素食主义推广至整个南朝。他颁布了一项法令,要求所有南朝的臣民和百姓,仿效出家僧侣的生活方式,以素为主食,严禁食用肉类。此外,他还规定,一旦成为僧人,也不得购买酒。
在萧衍的规定下,所有的肉类,无论其获取方式如何,包括自然死亡的动物,都被视为不可食用的。任何被发现代违反这些禁令,食用肉制品的僧人,都将依照国家法律和僧法受到严厉惩罚。
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对百姓实施严格的管理,萧衍还将禁食腥荤与佛教教义相结合。他在《断酒肉文》中声称:食肉者将遭受痛苦的报应,这一观点结合了佛教的善恶果报、生死轮回理念。
在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神明及先祖时,传统供品中所用的三牲之猪头被禁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以面粉制成的素食替代品——”素猪头、素猪肉”。
古代帝王的绝对命令,社会只能遵从。从那时起,佛教界开始尊崇不食用“五荤”以及不食肉类的戒律。这一习惯不仅为出家僧侣所乐于接受,而且逐步成为和尚形象的一个标志,以致于今人提起和尚,便会联想到“禁肉”。
这种由梁武帝推动的“软硬兼施”的政策,使得不食腥荤成为中国出家人的传统。实际上,这样的饮食节制对于提升僧侣在民间的威望和地位大有裨益,毕竟民间信仰期望僧众在修为上应超越俗世。
借助于梁武帝的积极倡导,此风尚促成了佛教在南朝时期的显著发展;唐代诗人杜牧在其著名诗作中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而反映出当时佛教兴盛的景象。
梁武帝对于佛教戒律的推广和执行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与不懈的努力。他要求僧侣严格禁食肉类,并且对那些违反这一规定的僧人施以严格的惩罚。这种由上至下的规定,使得素食主义在汉传佛教徒中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他宗派的独特饮食传统。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