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起,众多汉传寺院就会开始结夏安居。它作为丛林的一大重要事宜,其中意义非同寻常。
何谓结夏安居?
安居,意译为雨期,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安,即是形心摄静;居,为要期在住;安居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静心修习,以求证悟。
在佛陀的故乡印度,夏季雨期达三个月之久,为防雨季时间比丘外出可能会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佛陀规定此三个月中,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
大乘经典中所结集的言教,大都是佛陀在结夏安居时讲述的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理,众多僧人也会在此期间精进修为。所以,结夏安居也被认为是佛教丛林节日之首。
通常寺院于四月十五日受筹,四十六日起正式安居结夏,七月十五日自恣解夏。
僧人结夏安居的因缘
根据律藏记载,佛制僧人安居的因缘有三:
一、夏时游行,踩杀虫草;
二、疲弊道路,漂失衣物;
三、贻世讥嫌,坏众敬信。
佛世时,弟子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常随弟子,或因本身还无法独立,必须时常跟随佛陀学习;二是菩萨弟子,自己修学有成,能够住持一方,弘扬佛法,但仍须不断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参加夏安居,随佛陀共住三个月,听闻佛陀说法,与同参道侣互相切磋,交换修行心得。
在这段期间,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夏安居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工夫,也是养深积厚,自我沉潜的修行。
中国僧人的结夏安居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是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作法,中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
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渐成为禅宗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此外,丛林寺院参照“结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间,也进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场更进一步实行“结冬参禅”、“结夏讲经”的“冬参夏讲”制度。
僧人结夏安居期间做什么?
结夏安居的内容主要是讲经学律,学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聆听方丈、“四大班首”等的开导,聆听本堂法师或外地高僧讲经,加强学佛信念和佛学水平。
二、学习戒律和日常礼仪,懂得佛门规矩,便于弘法利生。
三、学习参禅打坐、讽经持咒、敲打唱诵及念普佛等各种佛事,做一名如法的僧人。
结夏安居期间,僧众每天五堂功课,上殿、过堂、念佛、拜忏等,十分忙碌。因此,夏安居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工夫,也是养深积厚,自我沈潜的修行。
佛住世时,在结夏安居的时候,佛会讲经说法,很多经典都是在结夏安居期间说的,一起安居的弟子也互相交流学修心得。
其实,佛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等出家众应行安居。出家众本来就是专职修道的,结夏安居的重要目的在于策修进道,元照律师说:“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随时警励曰策,三业运善曰修。”不论是古时候的安居,还是现在的安居,都是为了摒弃外缘、收摄身心,策修进道,克期取证。大千世界一禅床,六度万行体中圆,我们若能心安在道,哪里不可以修行用功呢?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