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发心求正觉,普世济群。
在遥远的岁月里,一位懵懂稚嫩、未涉世事少年,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了与世隔绝的空门。
有人问师父,为什么选择出家,是看破了红尘吗?
师父笑笑说:“那时我还不懂红尘,谈何看破?”
他说:“我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出家的。”
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悲哀或冷漠,反而充满了对众生的悲悯与对世界的深深爱恋。
01
他的父母就是一对纯善信佛的农民,生活简朴,常年茹素。
幼时家里经常有僧人来访,无论是吃饭还是借宿,母亲总是热情招待他们。
14岁的深秋,母亲发心前往支提寺帮忙修补藏经。他迷迷糊糊地跟着母亲去了寺庙,一住就是三个多月。
他每天和师父们一起干一些最平凡简单的活,锄地、种菜、砍柴……。在这些劳作中,他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净化和启迪。
那一担柴,一捧秧,一亩田,让他开始懂得经过简朴的劳动,体验到一种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植物和动物的关爱,让他明白了无私奉献和尊重一切生命的重要性;与师父们的互动,他学会了与他人友善相处,感恩他人的善良之心。
在支提寺的日子里,他开始学会通过修行和冥想,抚平内心的纷扰与焦虑,控制自己的贪嗔痴,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真正的佛法智慧在他的心中冒出了稚嫩的新芽。
02
1977年,18岁的他来到了雪峰寺——一个以持守戒律严格著称的修行场所。
在那里,一些法师身披百衲衣,足踏自造的草鞋,严守着不接触金钱的戒律。
那个时代的生活条件普遍艰难,寺院生活尤其不易,雪峰寺却依然维系着中国传统丛林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坚持着日常的佛学教学、斋饭共享以及打坐冥想等活动,从未有过间断。
每当回想起那段清苦的岁月,他的面庞上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微笑。
1979年,他独自一人来到鼓山涌泉寺,在那里剃度出家,正式踏入空门。
出家后,他在寺庙内的客堂里担任“照客”职务。这个差事,有点像宾馆的服务员,负责扫地、打开水、倒茶、洗茶杯,还掌管客房钥匙,及时为客人开门,保障其住宿体验。
在他的20岁,深刻理解了选择出家这条道路的艰辛与困苦,然而,他坚定地、毫无留恋地踏入了空门。
从此,一如佛门四十年。
03
1979年,他在老和尚的鼓励下,参加了中国佛学院的入学考试。翌年,他被录取为该院的首批学员,并于1984年顺利毕业。
学业完成后,他立即前往福建省的莆田广化寺继续深造。
“我在广化寺度过了对我影响深远的四年时光。在那段时间里,他与界诠法师、性光法师共同居住于藏经楼中。最初,连南山三大部的佛教经典书籍都缺乏,不得不向外界借助并亲自手抄。之后我才开始深入研究。”
他的学习过程主要是靠自学,每日研读五页,慢慢消化每字每句的含义。
只有通过深入探索佛教经文,才能领悟到智慧之深邃如海;
也许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理解,使他培养出了一颗谦逊、温柔且坚定不动的菩提心。
04
1986年,他应福建佛学院的邀请担任教职,随后于1988年迁至厦门南普陀寺进行教学和弘法工作。
来源 | 综合网络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告知速删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