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世纪,
一位从大唐私逃出境的和尚,
脚踩芒鞋,手握法杖,身披袈裟,
趟过急湍迅流,跨过皑皑雪山,
路过村寨庙宇,看过茫茫高原。
行走五万里,
一路上九死一生,
始终不肯后退半步,
只为了远方那遥不可及的梦想
他就是《西游记》的主人公唐僧
法名“玄奘”
农历二月初五
是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
今年是玄奘法师圆寂1360周年
一起来了解一下
这位传奇高僧的一生
文殊院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塔
玄奘法师有多伟大?
玄奘法师生于隋末唐初时期的河南,本名陈祎(yī),陈家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大家族,可惜人生起落无常,家道中落父母离去,刚满十岁的玄奘,被出家当和尚的兄长接到净土寺生活,以俗家童子的身份开始进修佛学。
玄奘天资聪慧悟性很高,对佛学颇有一番见解,正式出家后,先后在河南、四川学习了10年佛法,之后又四处参访名师开坛讲经,可学的越多玄奘就越疑惑,因为大唐国内流通的佛经翻译不同,篇幅不全,这就导致佛学虽然开枝散叶,但思想却各不相同,谁也不服气谁却又无法统一。
如何消除矛盾,将佛学重新统一,成了玄奘的追求的目标。
恰巧天竺僧人波颇来到了长安,玄奘从他那里得知,印度的那烂陀寺是佛学的最高学府,有位戒贤大师精通佛法,于是玄奘便决定去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寻求佛法的真谛。
然而当时唐朝才刚刚稳定下来,西边的突厥虎视眈眈,边境看守极严,没有通关文牒根本无法出关,玄奘与众多僧人联名上书李世民,申请西行取经,朝廷不仅不答应放行,更是不准玄奘离开长安,但玄奘坚持要走上这条西行之路。
公元627年,饥荒笼罩了长安,李世民不得不打开城门,让百姓们逃荒自寻生路。25岁的玄奘混在难民之中,逃出了长安,打算偷渡去印度。
他一路西行到达凉州,此时的凉州正在遭受吐蕃和突厥的两面夹击,为了防止偷袭,大军镇守格外严格。
玄奘被困凉州,一边开坛讲经,一边寻机出关,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前来礼佛的胡商——石磐陀。
在石磐陀的帮助下,玄奘成功偷渡出关,二人一起踏上了西行的路,然而没多久,石磐陀便反悔,抛下了玄奘,玄奘只能孤身一人牵着马,继续踏上了西行的路。
从未踏足过沙漠的玄奘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又因为体力不支,打翻了饮用水,四天三夜,滴水未进,玄奘一度想要掉头返回补充水源。
但刚走出几里地,就突然像是被雷劈醒了一般,他想起曾立下誓言:“宁愿倒在西行的路上,也绝不回头一步”。玄奘毅然选择往西走去,幸运的是,马驮着他找到了水源,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玄奘偷渡去往西域后,被住在火焰山脚下的高昌王邀请讲经,高昌王想借助玄奘的大名来统一西域,不肯放行,玄奘便绝食抗议,才得以离开高昌。
在高昌王的倾力相助下,玄奘带领一队人马先后经过焉耆、龟兹、阿克苏,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翻过冰天雪地的帕米尔高原,人马折损了一半,玄奘了数次被冻得失去了直觉。
历尽磨难,玄奘终于到达了印度,他沿着恒河一路向东,拜访与佛祖有过故事的地方,历时四年,玄奘终于找到了当时佛学的最高殿堂,那烂陀寺。在那烂陀寺,玄奘将最为高超的佛学融会贯通,与数不清的杂学流派论辩,让对方输的心悦诚服。
玄奘在印度求学十四年后,回到大唐疆域,在朝廷的帮助下,专心翻译经文,并口述了西行经历,这才有了《大唐西域记》。
公元629年,玄奘法师踏上西行求法之路
至公元645年底回到长安
在这17年间
玄奘法师历经路途磨难
以“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勉励自己,直至抵达那烂陀寺
后因精研佛典,辩才无碍
被天竺大乘学派誉为“大乘天”
被小乘学派誉为“解脱天”
玄奘法师带回印度佛教经律论
共520夹,657部
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
住大慈恩寺主持佛经翻译19年
先后译出《大般若经》《解深密经》
等佛典75部,共计1335卷
并与其弟子撰写出享誉世界的
《大唐西域记》一书
唐太宗赞誉玄奘法师为“法门之领袖”
梁启超赞他为“千古第一人”
赵朴初更告诫后人学习玄奘精神:
“我们纪念玄奘法师,
最重要的还在于继承和发扬玄奘法师
在事业上的勇猛坚强的精神。
玄奘法师的行迹之广阔和成绩之丰富,
都超过了他的前人和后继。
他是历史上我国佛教优良传统
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心听禅院钟声
禅意品青山绿水